经纬藤条,上下交织,灵活游走于双手之间,交、压、串、缠绕……一根根藤条,在马兰姣的指尖下渐渐褪去粗糙,慢慢勾勒出菜篮的圆润弧度、果盘的精巧纹路、挎包的雅致轮廓。这位来自蕲州镇赤龙湖村的藤编手艺人,正用一双布满老茧却灵活依旧的手,编织着非遗技艺的新生。
“藤编的技法说难不难,熟练了都能织出花样,但真正难的,是耐得住寂寞的长久坚持。” 马兰姣的话语里满是质朴的通透。和所有传统手工艺一样,藤编最考验 “坐功”,为了让每一道藤纹严丝合缝,让每一件成品扎实耐用,她常常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指尖在藤条间穿梭不停。常年与藤材为伴,她的手掌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却丝毫未减手指的灵巧 —— 那些老茧,恰似她与藤编朝夕相守的勋章,见证着她从初学时的生涩,一步步蜕变为如今技艺娴熟的工艺能手。
时光在藤编的经纬间静静流淌,也让这门古老技艺在岁月里重新散发香气。五年来,马兰姣始终悉心挖掘传统藤编技法,从选藤、泡藤到编织、定型,每一个环节都反复琢磨,只为还原非遗技艺的本真模样。在她眼中,藤编早已不只是一门手艺,更像一束点亮人生的光:“一拿起藤条,心里的浮躁就慢慢沉下来了,那种专注和完成作品后的成就感,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这份与藤编的缘分,还要从2018年说起。当时马兰姣陪儿媳妇逛街,两人被一款精致的藤编包吸引,儿媳妇笑着打趣:“妈,您这么心灵手巧,编出来肯定比这个还好看!” 正是这句不经意的鼓励,像一颗种子落在马兰姣心里,让她对藤编的兴趣悄然萌发。
为了学好藤编,年过半百的她开始学着用手机:下载小红书刷教学视频,加入兴趣群和同好交流,把能找到的资料都整理成册。那时她还在帮忙带孙子,只能趁着孩子熟睡的间隙抓紧练习 ——“农村妇女在家带娃做家务,辛苦只有自己知道,但只要拿起藤条编上一会儿,心里的委屈和疲惫好像就少了很多。” 马兰姣说,她不仅想通过藤编找到自己的价值,更希望能带动身边更多农村妇女:“要是大家都能有个喜欢的手艺,既能打发时间,又能找到成就感,多好啊。”
这份热爱与坚持,渐渐有了温暖的回响。2023年,马兰姣带着自己的藤编作品走出了小院,3月的 “三八健步走” 活动上,她的藤编菜篮引得不少人驻足;5月的 “一节一会”中,精巧的藤编果盘成了展会亮点;6月的龙舟赛现场,别致的藤编挎包更是成了抢手货。短短几个月,她卖出了近150件作品,捧着靠手艺赚来的收入,马兰姣的脸上满是笑容:“靠自己喜欢的事得到认可、赚到钱,这种快乐真是打心底里出来的。”
如今,马兰姣最大的心愿,是让藤编的美好继续传递:“藤编治愈了我,我也想把这份慢下来的美好传给更多人。这门老手艺有它独特的魅力,值得我们用爱去呵护,用心去传承,用‘工匠精神’守住它的根。” 指尖的藤条仍在继续缠绕,而这门非遗技艺的故事,也将在她的编织中,走向更长远的未来。
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沈娇 范佳锦
编辑:龚丽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