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黄州区教育系统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砥砺教师品格,涌现出了一批“四有”好老师,谱写了教育强区建设新华章。在2025年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黄州区教育局遴选了10位好教师代表,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新时代教师风貌。】
29年来,赵静老师始终扎根于黄冈市八一小学堵城校区的语文课堂,铭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践行“四有好老师”的使命。教育于我,如同种树,以热爱为土壤,以坚守为枝干,见证一届届学生从怯生生的幼苗,成长为能够迎风挺立的小树。
这段漫长岁月,不仅是时间的累积,更是与学生、与语文、与这片土地深深交织的教育人生。课上过无数节,荣誉也获得不少,但最珍贵的,始终是学生毕业后回校说出的那句:“赵老师,我还记得您讲的课文”。
课堂有温度,语文有生命
赵老师发自内心地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自踏入校门起,孩子们一声声“老师好”就让赵静从未想过离开。还记得第一次讲授《桂林山水》,看到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向往,赵老师便下定决心,要让每一节语文课都充满温度。
这些年来,不少同事陆续调往市区,赵老师虽曾动摇,但每当看到孩子们期盼的眼神,便坚定了留下的决心。29年间,有过深夜备课的疲惫,也有过因学生调皮而落泪的委屈,但当学生在作文中写下“我最爱语文课”,当他们捧着奖状向赵老师奔来,所有的苦都化为了甜。
赵老师始终认为,语文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生命的情感载体。教学中,赵老师从不简单划重点、背段落,而是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学《背影》,就联想父亲送自己上学的情景;读《春》,就带他们到操场寻找刚刚冒芽的小草。赵老师希望将情感的种子种进每个孩子心里,让他们不仅理解文字,更读懂文字背后的温度。
这样的教学理念结出了硕果:学生先后在“天地杯”作文竞赛中获奖,有的登上舞台演绎课本剧,就连曾经害怕写作的孩子,也开始主动分享自己的日记。
关爱在身边,小事见真情
担任班主任20余年,赵老师的手机里存满了家长的电话,笔记本上记满了学生的点滴。有人问赵老师教育的秘诀,其实并无高深的技巧,不过是将“爱”化为一件件小事,陪伴在孩子们身边。
2020年疫情期间,赵老师发现学生刘吉宇经常缺席网课。了解后才知道,父母复工后无人督促,孩子难以自律。赵老师骑着电瓶车三次家访:第一次教他如何进入班级群,第二次帮他补上落下的课程,第三次带去童话书,与他约定“每天读一段,拍视频当作业”。在赵老师的持续关注下,刘吉宇的学习状态明显改善。
复课后,班级在区质量检测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有家长发来消息:“赵老师,您把孩子放在心上,我们都看得见。”在赵老师看来,每个孩子都是一朵待放的花,雨天里,总需要有人为他们撑一把伞。
微光成炬,照亮成长之路
教育不是一个人的独行,而是一群人的并肩前行。作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赵静看到年轻教师手持教案紧张地询问:“赵老师,这样上课行吗?”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于是赵老师陪着她们一遍遍磨课,一字一句修改教案,看着她们从初上讲台的青涩到在区级比赛中自信获奖,赵老师由衷地为她们感到骄傲。
作为党员,胸前的党徽时刻提醒赵老师要多做一点;作为区人大代表,赵老师也始终不忘为孩子们多发声。2022年区人大上,赵老师提出学校课桌椅老化问题:“孩子们趴在摇摇晃晃的桌子上写字,我看着心疼。”
令人欣慰的是,这个建议得到了重视。2023年六一前夕,410套崭新课桌椅送到了学校。看着孩子们围着新桌椅时闪亮的眼睛和灿烂的笑容,赵老师更加明白了教育者的责任——我们肩上的不仅是课本,更是孩子们的整个成长世界。一张平稳的书桌,一盏明亮的灯,都是他们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光。
有人问赵老师,教书29年累吗?但当赵老师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当赵老师路过操场,看见他们坐在新桌椅上认真读书,阳光洒在书页和笑脸上时,赵老师觉得29年的每一天,都如同春日播种,充满希望。
教育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有的只是将热爱熬成朝朝暮暮的日常,将责任写成岁岁年年的坚守。赵老师常常告诉自己:守好这方讲台,做好眼前事,就够了。每一粒种子破土而出的力量,都源自默默扎根的时光;而赵静,愿意永远做那个播种的人。
编辑 曹慧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