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2025年第一批“黄冈好人”名单揭晓,英山县杨柳湾镇土门河中心卫生室村医陈亚上榜。这份荣誉,是对她39年扎根乡村医疗一线的礼赞——这位身高仅1.34米、先天胸廓畸形,需靠呼吸机维系睡眠的“特殊村医”,以生命抗击病魔,用坚守守护乡亲,在大别山深处筑起健康防线。
陈亚生于1971年深秋,出身中医世家,父亲陈文彬是当地知名全科老中医,常年背着药箱奔走山村。耳濡目染间,“当医生、救乡亲”的念头在她心中扎根。1986年,15岁的陈亚初中毕业,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土门河中心卫生室预防接种员。“克服身体不便,把医术学扎实,才对得起乡亲。”父亲的叮嘱,成了她从医的座右铭。
为提升医术,陈亚始终以“学生”自居,挤时间参加每一次县级村医培训,笔记本上写满病症分析与用药心得。2001年,她克服身体不适,脱产两年赴长江大学攻读临床医学,获大专文凭。从预防接种到内外妇儿常见病诊疗,她的医术日渐精湛,周边村民常多走几里路找她看病,“陈医生看得准、有耐心”成了口碑。
2013年元月,命运给了陈亚沉重一击。长期体弱的她因风寒引发肺气肿,迅速恶化成呼吸衰竭,被紧急转往武汉协和医院重症监护室。昏迷醒来,她戴着呼吸机面罩,仍示意护士拿纸笔,颤抖地写下:“我答应给六岁女儿买漂亮文具盒,请求医生让我兑现承诺。”
这份牵挂支撑她挺过难关:为确保检查精准,她曾10小时不进食;康复后,医生告知她需终身服药,卧床时必靠呼吸机与氧气机,每年往返武汉复查,单次费用4000至5000元。医生每次说的“恭喜你,又能多活一年”,成了她“多为乡亲看一年病”的动力。她悉心保养呼吸机,视其为“生命搭档”;枕头边常放医学书籍与处方笺,身体不适时卧床充电,村民有需求便随时开方。“只要能站起来,就不放下乡亲们。”她说。
“晚上乡亲们在家,上门随访更方便。”39年来,无论暴雨还是深夜,陈亚的身影总在山村山道穿梭:天气好时,她背药箱徒步入户;下雨路滑,丈夫叶虎便用摩托车载着她翻山越岭。
土门河村有外来人口超1200人,陈亚是村里公共卫生服务“主心骨”:为1200余人建立健康档案,35岁以上人群门诊首诊必测血压;每年为180名老人体检,为近200名慢性病患者进行至少4次随访,从用药到饮食都逐一叮嘱;儿童营养包发放、孕产妇叶酸补给等工作,她从未遗漏。
2019年9月的一个凌晨,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陈亚。得知村民外孙女被虫蜇过敏,浑身起疹,她立即摘下呼吸机接诊,配药守护至孩子症状缓解,叮嘱饮食禁忌后才休息。这样的紧急出诊,对她而言早已平常。
多年来,病痛与忙碌相伴,陈亚却苦中寻乐。冬天,她围毛巾防呼吸机水流冻脖子;夏天,面罩贴脸、头发粘颈,房间因怕感冒不敢用空调、吹风扇。中秋节带月饼看望72岁高血压患者平平,老人已被她管理12年,血压稳定。“能给乡亲们看病,比啥都强。”她的话朴实却坚韧。
2024年9月8日,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联合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授予陈亚“天天正能量特别奖”,奖励一万元整。颁奖词中评价她道:“自强不息,铸就医者品质。深扎大山,见证医者仁心。”今年8月份,咸宁市民潘槟受其事迹感动,寄来“妙手回春满人间”书法作品,陈亚捧着它眼眶泛红。
如今54岁的陈亚仍24小时待命。“珍惜每分每秒,多为乡亲做事。”39载乡医路,陈亚以残缺之躯担责,用热爱抗病魔,用坚守诠释“医者仁心”,让“黄冈好人”的光芒在大别山深处愈发璀璨。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通讯员 刘钊海 熊雪梅
编辑:张高晖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