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区龙王山老年公寓
有129位老人
平均年龄为87.5岁
这些老人大多身体衰弱
有些甚至已经失能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但王飞燕毫无怨言地照顾着
这些陌生老人
用15年光阴
编织着“老有所依”的暖梦
突破,从无到有的拓荒者
2011年的黄州,“医养结合”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面对老院区改造的重任,王飞燕没有丝毫犹豫。她赴湖北省武昌区社会福利中心取经,在毫无经验可循的情况下,硬是在空白领域蹚出一条路。
从适老化设施改造到24小时医护响应机制的建立,从个性化护理方案的制定到心理疏导服务的引入,王飞燕将“医院+养老院”的创新模式一点一滴变为现实。
“当时连老人家属都不理解,觉得把亲人送来这里是不孝。”王飞燕回忆道。
15年耕耘,曾经的“新鲜事物”已成为黄州医养结合的标杆。王飞燕培养的12人管理团队中,90后骨干占了7席。每月一次的专业技能考核,让国际先进的养老理念在这里生根发芽。
王飞燕为老人检查身体
“我就觉得这里最好。”熊巧玉的母亲住在龙王山老年公寓里已经两年,熊巧玉十分认可老年公寓的服务:“老人有点什么小毛病,跟这里的护士一说,马上就可以解决,多方便呐。王主任又耐心,比我都耐心。”
一次巡房时,87岁的张爷爷因为便秘,脸涨得通红,捂着肚子直哼哼。王飞燕戴上手套,俯身在床边,用手帮助其排便,用温水帮老人擦净身体,又蹲下来揉了揉老人的肚子,“现在舒服点了吧?”老人虚弱地点头,拉着她的手不肯放。
王飞燕鼓励老人
正如同事邹娟所说:“没有一点情怀,做不了这样的事,更坚持不了这么久。”而王飞燕只是淡然一笑:“不过是些琐事。”可正是这些“琐事”,在黄州医养结合的空白画卷上,绘出了第一抹温暖的色彩。
当2025年湖北省提出建设老年医疗专科时,王飞燕和她的团队已经在这条路上行进了15个春秋。今年3月,黄州首家社区嵌入式养老中心 “青云邻里中心” 营业,她带团队做专业督导,把经验传给更多人。
坚守,129位老人的“亲闺女”
“王主任,三楼龙奶奶夜里一点半找你。”
“飞燕啊,童奶奶早上又念叨你了。”
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上演。走进龙王山老年公寓,老人们见了王飞燕总像见了亲人,拉着她的手絮叨不停。90岁的唐爷爷含着纸巾走来,她立刻上前查看,拇指轻轻拭去老人嘴角的口水,轻声嘱咐护工给老人“多喝开水”。
短短百米路,她停下七八次回应招呼,有时是帮张奶奶理理歪掉的发带,有时是弯腰捡起李爷爷掉落的拐杖。
王飞燕与老人聊天
王飞燕的微信步数常年位居榜首,因为她不是在巡房,就是在去老人房间的路上。每天从早上六点半开始,到晚上10点,王飞燕的微信声没停过,而她始终不厌其烦,细心回复每个咨询的亲属。
三楼朝南的房间里,八旬陈奶奶午休时醒了,抓着床边护栏抹泪。王飞燕赶紧上前询问。此时,一名护工匆匆走来,手上提着一提纸,见状连忙解释说是卫生纸用完了,见老人睡着了,就出去拿,没想到奶奶醒了。
老人紧紧拉着王飞燕不肯放手,哭诉儿子上周没来看她。王飞燕连忙解释她儿子上周出差了,并拨通老人儿子的微信视频,举到老人眼前时特意调大了音量。看着老人像孩子般问“啥时来看我”,她转头对屏幕那头说:“老人今天念叨你好几回了,有空就来看看她。”视频结束,老人的情绪慢慢平静了。
王飞燕与老人聊天
“老人敏感,怕孤寂,跟前断不了人。人老了,反而像孩子般更依赖身边的人。”王飞燕很能理解老人的感受。
她的白大褂口袋里,总装着一本巴掌大的笔记本。“刘爷爷下午三点要吃降压药,记着提醒”“陈奶奶怕黑,睡前要留盏小夜灯”“周爹爹喜欢听黄梅戏,明天带个U盘来”……密密麻麻的字迹里,藏着对每个生命的细致打量。
创新,让生命终点有尊严
王飞燕检测老人反应力
2019年,王飞燕率先在黄州引入安宁疗护服务。面对家属“是不是放弃治疗”的质疑,她总是耐心解释:“安宁疗护是让生命最后阶段少些痛苦,多些温暖。”
2023年,王飞燕的一位朋友来到老年公寓,他的母亲时日所剩不多。他和母亲、家人都不能接受用插管或是其他伤害身体的治疗方法来延缓生命,但又接受不了母亲最后的时间是在病痛里度过,于是来老年公寓寻求帮助。
王飞燕介绍了安宁疗护,可这位朋友认为安宁疗护是被动放弃母亲的生命。“在我们的传统里,蕴藏着深厚的善终文化,敬畏生命,尊重临终患者权益是安宁疗护的理念。”王飞燕耐心解释:“安宁疗护,也叫临终关怀,疗护的对象是生命终末期患者。目前临终期时间界定尚无统一标准,是否接受安宁疗护需尊重患者需求与意愿。”
最终她的专业解说获得家属的认可。这位母亲在接受疗护后的三个月离开了人世,其间,疗护人员为她提供了针对性的症状控制和舒适护理,为家属提供了心理支持和心理缓冲期,帮助他们接受母亲终将离去的事实。三个月来,老人无论是身体状态还是心情都非常平静安详,老人留给家属最后的记忆不是痛苦,不是焦虑,而是一家人静静地守候老人的情景。
奉献,让夕阳更温暖
“我虽然年纪比飞燕大一点,但她是我走上养老事业这条路的引路人。”黄冈市人民医院东门院区养老中心负责人王敏说:“她是个奉献型的人,是我们的榜样。”
龙王山老年公寓3楼护士长宋琼对于第一次跟随王飞燕出去做义工记忆犹新:“那天好冷,风刮在脸上有点痛。”宋琼回忆,那个病人卧床不能动,家里又比较困难,一进屋就闻到一股味,但王飞燕像没感觉一般,笑盈盈地询问他的情况,轻柔地为他清创、换药、输液。“做我们这一行,跟临床不一样,需要参与到病人的生活中去。”王飞燕的话让宋琼对于养老事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王飞燕为老人换药
今年51岁的王飞燕,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全部奉献给了养老事业。虽然每天见证着人世间的离别,她的眼中却始终盛满温暖的笑意。那看似瘦弱的身躯里,蕴含着令人动容的生命能量。
工作之余,她22次无偿献血,救回11条生命。她的义工证盖满红章,每周雷打不动去社区做护理培训。“能多帮一个是一个”是她常挂嘴边的话。
“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听到记者的问话,她微微一笑:“我们照顾的不是老人,而是未来的自己。”
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她最朴素的人生哲学。
记者手记
养老不仅是服务,更是对生命的敬畏。王飞燕用15年诠释了这句话的真谛。
当她蹲下身与轮椅平视时,当我们看见护工们模仿她“三必”准则(同行必牵手、对话必平视、卧床必俯身)时,突然明白:真正的养老革命,正藏在这些温柔的细节里。
王飞燕在做一件更了不起的事:教会我们,如何对待生命——对待别人的,也对待自己的。
当我们学会尊重每一个“老”的过程,理解每一次“别”的无奈,才能真正读懂“活着”二字的分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