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田县白庙河镇的山间田野,一朵朵状如羊肚的菌菇破土而出。近年来,白庙河镇政府联合县农业农村部门、外婆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为纽带,将羊肚菌产业从小心试种发展到如今田间地头的“新主角”。
白庙河镇地处半山区,曾因土瘠地薄、传统耕作效益低下,陷入“守着土地难致富”的困境。如何让贫瘠土地焕发新生?镇政府经过多方调研,将目光锁定在羊肚菌这一“黄金菌种”上——它对土地要求不高,市场前景广阔,投入产出比更是远超传统作物。
“以前很多村民心里打鼓,怕种不好、卖不掉。”付家庙村村民李德贵回忆道。为打消群众顾虑,镇里打出“组合拳”,党员干部带头试种,从外地高薪聘请技术员,提供“建棚-种植-销售”一条龙服务,让首批试种户当年就收回成本;镇财政设立专项补贴,鼓励种植大户、致富能手加入,3个示范基地迅速落地,700余亩种植面积的规模效应初步显现。
2024年,外婆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200亩种植园迎来丰收,160000余公斤鲜菇经精加工后投放市场,瞬间引爆消费热潮。这场“开门红”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要致富,种菌菇”的口号在山间传开。
“土地入股有分红,大棚务工拿工资,年底还有合作社返利,一年稳稳增收两万多元!”8月12日,杨家庙村脱贫户王明香算起收益账,脸上笑开了花。这得益于白庙河镇创新构建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享受“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参与率高达95%;外婆桥公司则全程提供菌种、技术支持并负责包销,让农户“种得放心、卖得省心”。
在产业壮大过程中,技术赋能是关键。镇里邀请的技术员常驻基地,开设“田间课堂”,20余名农户学成后成为“土专家”。付家庙村新建的冷链冻库,更让羊肚菌保鲜期延长,产业链从种植向加工延伸。如今,白庙河镇的羊肚菌技术已辐射罗田县全域,吸引外地企业纷纷前来合作。
羊肚菌产业的蓬勃发展,为白庙河镇带来了看得见的变化。全镇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30余个,示范基地长期用工20人,旺季时用工多达120人,人均年增收1.2万元。700亩种植面积创造近千万元产值,农户通过土地租金、务工工资、分红等渠道,户均增收2.5万元,30户脱贫户年均增收超3万元,实现稳定脱贫。
来源:湖北日报农村版 全媒记者 吕博林 通讯员 陈火荣 刘清泉
编辑:袁安琪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