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魏红敏、蔡志勤)清晨六点的微光里,60岁的张宝华珍牵着孙子的手,走进家门口的武穴市励志羽绒车间。将孩子安顿在车间旁边的教室里。她转身走向轰鸣的充绒机,指尖轻触开关的瞬间,洁白羽绒如春日飘雪般,精准落入衣格。“以前打零工一天挣80块,如今机器转起来,日子就稳了,还能守着娃和老人。”她抬手擦去额头汗珠,笑容里盛着晨光。
在武穴街道吴谷英社区,这样的温暖场景,每天都在服装工业园的车间里上演。曾经,这里100多位留守妇女困在“照顾老小”与“经济独立”的两难里,而歌迪服饰、凯博服饰、励志羽绒等“宝妈岗”的兴起,如一缕春风,吹散了“留守即贫困”的阴霾。如今,100多位平均年龄45岁的妇女,用针线与匠心,将羽绒服送往山东、浙江、新疆的寒冬,更把日子缝成了想要的模样——人均月收入稳稳超上5000元。
32岁的郑娟记得,2020年丈夫外出务工后,她守着两个上学的孩子,泪水常打湿深夜的枕巾。而现在,作为歌迪服饰的技术骨干,她骑着崭新的四轮电动车接送孩子,车筐里偶尔装着给父母买的降压药,“今年要带爸妈去看海”的计划,正从梦想变成日程。这改变的背后,是政府“乡村振兴车间”的托举:免费的场地、设备补贴如及时雨,企业的技术培训与订单对接似引路灯,更有贴心的“弹性工时”,让接送孩子、田间劳作与车间上班不再冲突。
从分拣羽绒的生涩到操作智能充绒机的熟练,妇女们在“师徒制”的温暖里蜕变。45岁的李慧捏着泛着油墨香的操作证,眼里闪着光:“谁能想到,我这双手不光会择菜洗衣,还能玩转电脑排版!”三个月的日夜琢磨,让“零基础”的她成了车间里的“技术达人”。“计件+绩效”的激励机制下,熟练工月入5000元早已不是新鲜事,2024年车间600万元的总产值里,每一分都浸着她们的汗水。
缝纫机的“嗒嗒”声里,藏着太多逆袭的故事。王丽霞永远记得第一次操机时,把衣袖缝成“麻花”的窘迫,躲在厕所抹泪时,郑师傅温厚的声音传来:“别急,我当年连直线都踩不直呢。”三个月日夜苦练,她的名字终于登上“奋斗者荣誉榜”的“质量标兵”栏。第一个月工资1500元,她给女儿买了新书包,给婆婆捎了膏药;半年后4200元入账,她翻新了漏雨的厨房,丈夫寄回的钱第一次分文未动;年底用奖金拍的全家福里,每个人的笑容都亮堂堂的。
更动人的是,车间成了“成长的土壤”。陈先娥的丈夫张强结束五年漂泊,返乡当上励志羽绒后道车间主管,“从前视频里孩子躲着我,现在每天能陪他写作业,值了!”“妇女小组长”陈杏花不仅带出新员工,还成了家庭矛盾的“解铃人”,女儿作文里那句“妈妈缝的不是衣服,是希望”,成了最暖的注脚。冬至赶工那天,她悄悄在衣领缝进女儿教的小红花,想象着北方某个孩子穿上它扑进妈妈怀里的模样,针脚都带着温度。
如今的吴谷英社区,服装工业园让留守妇女就业率从12%跃升至67%。车间墙上的荣誉榜闪闪发光,“新手妈妈”变“技术标兵”,“家庭主妇”成“车间管理”,每一个称号都是对“她价值”的最高礼赞。“以前觉得‘妇女能顶半边天’是口号,现在信了!”车间主任刘明芳的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羽绒在阳光下轻舞如雪,针脚在布料上跳跃成诗,缝纫机声与孩子的读书声交织成歌。这些曾被称为“留守妇女”的她们,用无数个“我能行”的瞬间,把生活的裂缝缝成了光进来的地方。正如武穴街道妇联主席郭琰所说:“这车间里的‘她力量’,不仅撑起了乡村振兴的半边天,更用一针一线,缝出了万千家庭的幸福新生。”
期待更多这样的“温暖事业”扎根乡村,让“家门口就业”成为常态;更盼社会看见她们的坚韧——她们不是“留守者”,而是用双手编织希望的“留守英雄”。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