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城院区肿瘤科副主任医师杨永华,向患者介绍标有“HR”的检查单,进行检验检查结果互认。
上级部门调研荆州市中心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
2023年9月,荆州市启动检查检验结果线下共享互认工作。以科技破题、用制度护航,整治重复医疗检查检验和违规收费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已累计为近20万名患者节省检查检验费用3000余万元。
数据“跑路”代替患者跑腿
“上周在妇幼做的血常规,还能用吗?”在监利市中医医院儿科诊室,刘女士轻点手机屏幕,调出存放在“鄂HR互认平台”里的血常规记录。接诊医生陈永英在电脑上输入信息,省级互认平台瞬间弹出完整数据:“结果在1个月有效期内,不用再查了!”
“以前跨院看病最头疼,抱着孩子排队、缴费、等结果,现在省了200多块检查费,连纸质报告都不用带,太方便了。”这样的场景,如今在荆州36家公立医院已成常态。
2024年8月,荆州市卫健委牵头搭建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让137项医学检验、297项医学影像检查实现"一纸通行"。
56岁的王春桃因腹痛到石首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医生调阅了她此前在武汉医院做的胃肠镜检查结果,结合临床症状迅速确诊,中西医结合治疗,4天便缓解症状,为她节省1810元检查费。“不用再遭罪,还少花钱,政策太暖心了。” 王春桃的感慨,道出了数据流动带来的实惠。
“最明显的是孕产妇群体,她们不用挺着肚子在不同楼层反复排队了。”荆州市中心医院产科主任的话道出了变化。2024年9月,荆州市中心医院将国家卫健委的互认政策转化为自主研发的智慧平台,历经三次迭代,引入AI智能核验技术,影像识别准确率达95%,跨院报告实现"秒调阅"。平台上线以来,医院累计互认报告1.59万份,为患者节省费用193.5万元,重复开单率下降36%,“过度检查”的投诉量同比下降65%。
制度“破冰”扫清互认障碍
“我们实行医务人员首诊负责制,出了问题要担责。”一些医生最初对检查结果互认仍抱有顾虑。此外,部分外院检查结果难以反映当下病情、精密程度不足等问题,也让互认面临现实阻碍。
30岁的李桐出差荆州时做了胸部 CT,回到石首就诊时忘了带资料。“荆州二级医院信息已互通,我们可以直接查看报告结果。” 征得李桐同意后,迅速调阅结果,为她节省了近400元,当天便完成诊疗。这样的顺畅体验,源于制度的明确支撑。
2024年8月,荆州市卫健委出台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划分。遵循首诊负责制,明确首诊医院对检查检验报告负有诊断责任,参与结果互认的各级医疗机构负有审核、诊断、复核等责任。在实际诊疗中,如因结果互认产生医疗差错,则结合医疗损害鉴定结果划分相应责任,让医务人员减轻顾虑、放开手脚。
方案还明确,2024年10月底前要完成线上共享互认平台建设,市直医院和各县市三甲医院需接入系统试运行。2024年底前,全市二级医院全部接入系统,实现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
落实中,荆州注重 “由易到难”。在省级共享互认项目确定前,荆州市卫健委就召集检验、放射质控中心专家组开展专题研讨,推动对信息化依赖度较低、技术要求相对较轻的100个检验、46个放射平片互认项目开展线下共享互认。省级项目确认后,荆州市卫健委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商讨细节,探索确定了动脉血酸碱度等38个市级检验互认项目和6项市级互认影像检查项目,并将部分互认时限延长至一个月。
据统计,线上互认平台投入使用后,患者检查等待时间人均节省40分钟,平均住院天数减少0.46天,医务人员工作效率显著提升。
从一纸报告互认,到万千患者减负,荆州以破壁之举诠释为民初心——当责任清单厘清模糊地带,当科技利器打通数据孤岛,降下去的是就医成本,升起来的是民生温度。那些省下的费用与奔波的时间,终将汇成百姓心头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袁安琪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