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一中党委书记 翁连生
在新时代教育发展征程中,县域高中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深刻认识到,破解“县中塌陷”困局,必须坚持党建引领,把牢办学方向,激发内生动力,释放办学活力,走出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人才是强县之本,教育是发展之基。每个教育人应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根本追求。蕲春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里,我校秉持医圣“格物致知、躬行实践”的探索精神,不囿于资源条件的限制,向内求突破,向改革要动力。过去十年,学校针对优师流失、优生外流等多重挑战,立足县域实际,深挖本土文化资源,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五育融合”育人模式;经过不懈努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清北录取人数和高考一本上线率逐年攀升,形成了“纾困突破、逆势崛起”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是学校育人的基础前提。蕲春一中有70%的留守儿童,大多面临学业、情感等多重压力,加上学校专业支持匮乏、家庭监护缺位等问题交织,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克难攻坚的关键课题。“心晴工作室”、家校论坛、家长陪餐不仅是形式载体,更成为了连接学校与家庭的桥梁。每周的谈心、每日的陪餐、每学期的家访,这些看似平常的举措,实则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情感支持系统,因为教育首先是人与人的联结,然后才是知识的传递。
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命题。只有通过探索出一条“专业引领+情感激励”的教师发展路径,方能实现学校与个人的双向奔赴:一是构建“名师引领-骨干带动-自我提升”三级培养体系,打造跨学科教研共同体;二是创新青年教师培养机制,通过师生同考、结对帮扶、教学比武等活动,催发其快速成长。实践证明,教师的职业获得感和专业尊严,既需要在制度保障中夯实,更要在真实的专业成长中实现。
教育评价改革是撬动学校发展的关键支点。学生层面,建立了以“成长性评价”为核心的多元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视他们的进步幅度和发展潜能;教师层面,突出“业绩至上,师德优先”,将评价结果与评优评先、绩效待遇等直接挂钩,强化导向性,增强获得感。转变评价方式,让教育回归“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精神根基。将李时珍的治学精神融入办学理念,学校致力于构建"质量至上、精益求精"的卓越文化。“名家讲堂”点燃学术梦想,激发求索精神;“名校研学”开拓未来视野,锚定奋斗目标;“50华里远足”磨砺意志品格,不断超越自我。拔尖人才培养,高一年级“选苗”建立动态人才库,高二年级“育苗”实施双导师制,高三年级“催苗”,实施“一生一策”精准辅导和“靶向突破”的自主探究。这些文化载体让抽象的价值观变得具体而生动,使卓越追求内化为师生的精神品格。
作为县域高中的办学者,我们深知前路依然充满挑战。但只要坚定目标信心,勇于改革创新,县域高中完全可以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未来的教育变革中,我们需要更多立足本土、面向未来的实践探索,需要更多回归教育本真的深度思考,这或许就是新时代县域教育振兴的希望所在。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