汩汩清泉润田畴,声声民意筑基石。
近日,在武穴市北灌区新建扩建工程工地上,一幅“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治水画卷正徐徐展开。该市创新推行的“三问”机制,如同一条纽带,将水利工程的蓝图与群众的期盼紧紧相连,让每一寸渠道都流淌着为民情怀。
“活了大半辈子,从没见过这么顺畅的水!”梅川水库西干渠畔,饶为市村委会主任饶锡龙望着连片翻滚的稻浪,眼角的皱纹里都盛满笑意。这个多年没用上梅川水的村庄,如今只需一天时间,清澈的库水就能流进最偏远的农田。
群众的笑脸,是最生动的成绩单。
截至目前,武穴北灌区梅川水库东、西干渠新建扩建工程告捷——两条总长37.36公里的“民生水脉”全面建成。135座智能斗门如同精准的“水流调度官”,在夏旱关键期以2立方米/秒的稳定流量滋养沃野,让昔日“望天收”的农田蜕变为“吨粮田”。监测数据显示,北灌区周边农田预计亩均增产超六成,3.2万农户因此受益。
“群众的口碑造不了假。”武穴市水利和湖泊局局长蔡何苗的话掷地有声。当收割机在田间轰鸣时,那便是对工程最硬核的验收。
在武穴北灌区工程建设中,群众智慧成为优化设计的“金点子”。设计单位与群众“面对面”交流,通过“群众点单、专家把脉”方式,让水利工程既符合专业标准,又满足实际需求。
观山村代表结合当地地形特点,提出将原设计的观山渡槽改为引水闸与配套渠道相结合的方案,不仅大幅降低造价,更便于后期维护;许家铺村代表从灌溉实际出发,建议在二级跌水位置增设拦水堰,有效解决下游农田灌溉难题……
“群众天天跟土地打交道,他们的建议比任何模型都精准。”北灌区工程项目负责人范鸿程感慨道:“人民水利为人民,我们就是要听取群众意见,让水利工程真正建在群众心坎上。”
据统计,该市共收集到10余条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设计单位拿着“群众意见清单”逐条论证设计,对洪二相分水闸、吕四房分水闸、观山渡槽及碾边渡槽等关键节点工程进行优化调整,使工程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实用高效。
该市始终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用水问题,作为检验为民初心的“试金石”。
在“稻香话水利”座谈会上,村民代表畅所欲言:“渠道要加装护栏保障安全”“需要恢复施工损坏的机耕路”“增设取水台阶方便灌溉”……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建议,被工作人员记在了民情台账上,并承诺“马上办、立即改”。
这是一场效率惊人的“民生接力”:全线加装护栏5.8公里,新建安全取水台阶32处;6条受损机耕路,72小时内恢复通行;8 处位置不当的斗门,一周内完成调整。施工队随身携带的 “问题清单”,变成了群众手中的“幸福账单”。
“水利工程不再是冷冰冰的混凝土,而是暖乎乎的民心工程。”梅川镇人大主席程昌志深有感触地说:“‘三问’机制,生动诠释了水利建设从‘政府建工程’到‘群众点单式’共建的治理创新模式。”
随着20.26亿元民生工程效益持续释放,这条凝聚着民智民意的“水脉”,正以奔腾不息的姿态,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让每一滴水珠都折射出民生至上的光芒。
编辑 | 孙婷 初审 | 叶涵莹 终审 | 钱芳
来源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耿文辉 李林森)
出品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