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深入践行“两山”理念—— 绿水青山间的富民答卷

时光为笔,山河作卷。

近年来,黄冈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大别山深处的创新实践到白莲河畔的生态蝶变,这片红色热土正以生动案例诠释着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罗田县凭借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示范效应,构建起生态农业与文旅融合的产业体系;

白莲河库区守护“一库清水”,通过生态修复与绿色产业协同,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大别山旅游开路人方华国扎根山区,以生态旅游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五祖寺林场徐天治创新“林业+”模式,让沉睡的山林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本;

从理念到行动,从试点到示范,黄冈市以实干精神书写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黄冈答卷”。

护好大别山 赚足“生态钱”

——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罗田实践

罗田天堂寨景区  记者 余涛 摄

盛夏入罗田九资河镇,药香先至,山风后随。

大别山道地药材产业园里,茯苓、天麻堆成小山,企业直播声此起彼伏;菌种厂实验室中,2024年9月刚成立的研究院正用代料栽培、绿色防控把天麻亩产再提一成。官基坪新屋塆的研学课堂、画家村的画布、鸠兹古镇的灯火,共同绘出“以文兴旅、以旅带药、以药促产”的融合画卷。九资河以此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让“鸠兹秘境,康养天堂”成为大别山最亮名片。

罗田的生态底子全省叫得响,森林覆盖率、水质、空气优良率多年居省市前列,5个国家森林乡村、5个湖北省森林城镇、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1个省级生态乡镇、99个省级生态村连点成面,生态乡镇创建率100%。2021年跻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3年10月26日再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七批“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罗田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忠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发挥好山好水、好生态、好物产的比较优势,举全县之力推进“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资源确权、流域补偿、双碳试点、直播团购……体制机制同步创新,五条主要流域生态补偿资金逐年递增。多年实践,罗田跑出了四种可复制的“两山”转化模式。

“线上+线下”把山货送进云端。黑山羊装上智慧耳标,80斤毛羊经分割、预制菜、文创包装后身价翻至5000元,直供盒马。骆驼坳镇燕窝湾村一场助农直播成交602万件、销售额1.126亿元;平湖乡黄家湾5000亩板栗林里手机支架比树干还多,全县26个直播基地、367家电商企业、3185家网店、6508家微店,带动4万人在家门口就业,全年网络交易额突破10亿元。

“中药材+”让药香飘向远方。九资河镇投资5.5亿元建设大别山道地药材产业园,国药中联、盈科瑞等头部企业入驻,推出《情恋大别山》情景剧和鸠兹古邑优品街,一条集种植、加工、康养、旅游于一体的“药旅融合”示范带吸纳游客120万人次、综合收入18亿元。

科技赋能点亮山区“新、特、优”。平坦原抽水蓄能项目领跑全省“十四五”绿色能源赛道,投产后罗田将坐拥3座抽水蓄能电站;宏源药业六氟磷酸锂生产线高速运转;河铺镇红莲杂交水稻“易两优311”“珞红优1564”亩产分别达553斤、430斤,种子出口巴基斯坦、马来西亚。

农文旅融合把乡愁装进民宿。三里畈镇苍葭冲保留百年土坯房、古树,合作社一年研学收入超300万元;九资河镇黄泥塘村引进卓尔集团,把废弃垸落改成高端康养民宿,50多位村民人均年增收3万元,村集体增收5万元。

从卖木头到卖空气、卖风景、卖体验,罗田用实践证明:守得住青山,就能赚得到金山。(记者 李娇  通讯员 陈钦)

碧水漾清波 流芳更“淌银”

——白莲河水库一库清水变金山银山

白莲河水库  记者 余涛 摄

晨光穿透薄雾,洒在白莲河水库的水面上,碎金般的涟漪间,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

湖北闵航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武望着网箱里游动的鳗鱼笑道:“这‘海底软黄金’能在淡水安家成长,全靠这库好水!我们今年已经销售了600吨,预计下半年可再销售500吨,产值能达到6600万元。”

这座始建于1958年的鄂东第一、湖北第三大水库,是黄冈最重要的生活生产水源地。但是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乱象丛生,一度沦为“劣五类”水质的“生态疮疤”。

进入新时代,我市在2013年启动白莲河水库专项治理,十余年来久久为功,水库功能全面恢复,水质大幅改善,让这颗“鄂东明珠”重焕新颜。

“作为饮用水标准,三类就可以了,但如今水质已稳定在二类,而且今年的一类水质天数占30%以上。”白莲河示范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程永富介绍。

一库清水入长江,只是践行“两山”理念的第一步,如何将之变为“金山银山”?

“充分挖掘和发挥白莲河独有的资源优势,围绕“一库水、一条鱼、一方石、一片景”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程永富说。

品牌培育“一张牌”——

白莲河水库的养殖权,统一授权国企湖北万湾湖胖头鱼养殖有限公司经营,全力创建“白莲河”综合品牌,整合全市27万吨淡水鱼资源,打造“鄂東”白莲青背胖头鱼品牌,鲜鱼价格从每斤6元涨到15元,进入江浙沪高端市场,实现溢价100%,年产值稳定在3000-5000万元,年收益约300-600万元。该公司不仅提供了120多个就业岗位,并面向库区群众发行部分股份,已有16个村集体、10092位群众入股,每年总计分红200余万元。

旅游发展“一张图”——

投资2000多万元焕新升级的斗方山景区已于2023年开园迎客。以此为中心,联合周边5个村共同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建设旅居康养小镇,白莲河旅游度假区建设正酣。“景区已接待游客22495人次,带动周边营收90.58万元。”湖北莲水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詹继续介绍。

价值实现“一张卷”——

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为抓手,对库区内山水林田湖草以及农村宅基地、集体用地等进行摸底、确权、评估,正在积极探索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变“静资产”为“活资金”。

水源调度“一出口”——

黄冈大别山革命老区核心区水安全保障工程-鄂东水厂和罗田“引莲入城”项目,已累计为黄州、团风、罗田等地群众日供水2770万吨,沿线200余万群众喝上了优质水、放心水。

暮色中的白莲河抽水蓄能电站,4台30万千瓦机组正以“抽水蓄能”模式运行。湖北白莲河抽水蓄能公司总经理方创新介绍:“作为华中最大储能基地,年调峰填谷电量30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7万吨,相当于种植400万棵树。”

从“浊水荒山”到“金山银山”,白莲河的蝶变证明: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这场跨越十余年的“生态革命”,不仅让一库碧水重焕生机,更蹚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记者 汪欢 通讯员 程娜)

镜纳千山秀 心系大别春

——方华国30余年持续推介我市旅游资源

方华国

云、山、雾、花、树、石头……每一处景在他的镜头下都呈现了惊人的美,那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方华国30多年来坚持用镜头记录推介黄冈山水的不竭动力。

“您当初是怎样想到要开发大别山的旅游资源?”8月13日,记者问及方华国的初衷,这位研究生态经济学并付诸实践的老者将他的故事娓娓道来。

从1985年研究生态经济学到1990年出版生态经济学专著《网·结构·轨迹——宏观生态经济学》,扎实的理念研究结果驱使着方华国行动——在他的主动请缨下,1994年,方华国调任罗田天堂寨国有林场副场长,分管多种经营和林下经济等工作。而这,也是他开始尝试旅游开发的第一站。

“天堂寨主峰峰顶有奇特的峰林景观。”方华国回忆道,当他第一次登上天堂寨时,那些奇松、悬崖的天然美深深震撼了他。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更多人知道这里。

于是,方华国自费购买相机,学习摄影技术,开始拍摄天堂寨的风光。为了向世人推介天堂寨,方华国将其景点拍摄成电视风光片《风景这边独好》,送到县领导家里播放,边放边当讲解员,一一描述罗田“藏在深闺人未识”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从县委县人大,到县政府县政协,他几乎每个领导的家都跑到了,有80%的领导是通过方华国拍摄的风光片,才看到了罗田山水的美。同时,他还将照片制作成展板,摆放在黄冈各个会场,也让更多人知晓了天堂寨。

结果是喜人的:天堂寨慢慢迎来了游客的光顾,从最开始的一两个人到高峰时的90多人。

“那时我还充当导游和讲解员。”方华国说,通过开发旅游印证了生态经济的一个公式,对林场的木材生产销售及旅游接待创收进行对比调研后发现,引进一个两日游游客等于砍两棵生长30年的杉树的价值,也就是说只要引进一个两日游游客就可以少砍两棵生长30年的杉树,而这棵树还在继续生长,它的生态观赏价值还在增长之中。

1998年3月,罗田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旅游局,方华国调到县林业局任副局长兼任旅游局局长。这让方华国的干劲更足了。

在这里,方华国起草了罗田旅游发展规划,提出了以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中心,以三里畈至薄刀峰和罗田至天堂寨为两条旅游经济带,以大别山风景旅游区、三里畈温泉疗养区、县城娱乐休闲区的“一心两带三区”战略布局,得到湖北省内外旅游专家教授的充分肯定,并已付诸实施。他的镜头下多了薄刀峰、多了更多美景,罗田不再埋于深闺。

调到黄冈市旅游局工作后,方华国立即埋头指导全市旅游景区开发。越来越多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麻城龟峰山古杜鹃群落惊艳亮相,“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已在全国叫响。黄冈的一些景点也成功挂牌国家4A级景区。

其间他还在摄影论坛上发帖,上传自己拍摄的大别山风光。他用相机为大别山开发出200个景点:红安天台山、麻城九龙山、罗田天堂湖、蕲春雾云山梯田……

“我爱好摄影已有30年了,我的镜头只对准黄冈的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资源,目的是把黄冈的旅游资源推介出去。”方华国认真地践行着这一诺言。在他的推动下,黄冈18条精品旅游线路于去年新鲜出炉,黄冈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旅游“旺”了。(记者 鲁娜)

改革活林脉 绿笔绘青山

——徐天治盘活五祖寺林场

徐天治

8月12日,走进黄梅县国有五祖寺风景旅游林场,晨光穿透8.13万亩山林,山谷间回荡着苍翠林海的呼吸韵律。

黄梅县国有五祖寺林场始建于1954年,曾经为国家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开始,林场面临着财政“断奶”、限伐“断粮”的困境,经营举步维艰,大部分职工被迫外出打工,林场逐渐走向衰落。

2012年3月,徐天治放下年入数十万元的建材生意,于困境中接任黄梅县国有五祖寺风景旅游林场场长。

8803亩经营面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艰难维系,年收入不足5万元,60多名职工半数离散……面对一个个棘手难题,这位新场长开启了盘活绿色家底的征程。

凝聚人心的首役,他多方筹措资金补缴社保、兑现工资翻番承诺,创新“统规自建”模式建成职工小区,让离散的林业人重归温暖家园。当老职工携着铺盖回到焕然一新的安置房,当大学生选择扎根这片复苏的山林,徐天治知道,绿色复兴的根基已然筑牢。

攻坚的号角在石漠化荒山响起。面对岩缝间零星的枯草,徐天治率先扛起装满黄土的竹篓,带领职工在300米陡坡上攀行栽种。2022年酷暑,他连续三个月驻守山头,凌晨三点的头灯光束在山脊连成蜿蜒星河。当秋雨浸润山野,90%的成活率让枯黄岩坡初绽新绿,3000亩公益林在石漠地带绽放绿色。

生态根基日益坚实之际,2016年国有林场改革的东风送来转型良机。徐天治创新构建“市场+生态+改革”机制,绿源界子墩绿化公司、森林旅游公司、林调队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托管26个村集体林地使经营面积激增至8.13万亩;五大现代化苗圃年销售苗木330万株,落地市值突破5000万元;承接绿化工程年创收超千万元,“美丽生态”俨然已经蝶变为“美丽经济”。

不仅如此,徐天治还创新以科技赋能森林防火,投资新建森林防火5G智慧监测平台,47个全天候“侦察”探头,无人机现代防火,实现了森林防火由“人防”向现代“技防”的转变,十年如一日守护零火灾纪录。

“接下来,我们还将加大对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的投入和开发力度,充分利用五祖寺和东山问梅村的文化资源以及林场的生态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徐天治介绍。

十年砥砺,荒山成金库。如今,林场总资产跃升至3.1亿元,年综合收入突破2000万元,职工月薪从800元增至6000多元以上,全国十佳林场、全国国有林场试点建设单位、湖北省林业资源自主利用改革试点林场等荣誉纷至沓来。徐天治盘活8.13万亩青山的“点金术”成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黄冈大地的生动实践:以生态匠心雕琢绿色底蕴,用改革锐气激活山林脉动,莽莽青山自会涌淌金色长河。(记者 李好)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