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是黄冈最鲜明的底色,大别山精神从此发源,革命星火在此燎原;绿色,是黄冈的蓬勃生机,长江碧波奔涌,大别山脉绵延。
如何以法治之力,守护红色记忆与绿色家底?我市检察机关立足实际,切实发挥好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用“检察蓝”守护“英烈红”“生态绿”。
从督促修缮革命旧址、整治烈士纪念设施周边环境,到监督治理污染、修复受损生态,一纸检察建议书,承载着监督智慧;一纸公益诉讼状,彰显法治力量。
将军故居修缮一新
“检察机关在保护红色资源、维护公共利益上出了实招、见了实效。”8月8日,在开国少将何德庆故居所在地村委会,红安县人民检察院与武汉军事检察院联合举行检察听证会,人民监督员刘海在会上感慨。
何德庆故居位于红安县上新集镇余家岗村,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何德庆将军未满14岁便参加红军投身革命。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政治部宣传队队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大队政治指导员、教导员、大队政委,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三十团政委,豫西六支队七团政委等职,参加了林南、范村等战役战斗,在敌后坚持斗争,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然而,承载着将军成长印记、革命足迹的故居,却因长期缺乏有效维护而日渐破败。今年6月初,红安县检察院收到武汉军事检察院关于该故居保护不善的线索后,随即实地勘察,发现故居因年久失修,门窗残破缺失,部分建筑墙体坍塌,旧址建筑内及周边杂草丛生,杂物随意堆放,整体破损情况严重。更令人担忧的是,故居紧邻民宅,破损的外墙极易伤及过往村民,且未设置相应警示标志,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承办检察官走访后了解到,相关职能部门已制订了修缮方案,但该故居属于私产,导致修缮工作迟迟无法启动。
为推动问题解决,6月10日,红安县检察院依法向相关职能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履行文物保护监督管理职责,协调解决产权难题,让修缮方案落到实处。
“我们将切实履行文物保护职责,深入挖掘将军革命精神内涵,讲好将军故事,赓续红色血脉。”7月28日,相关职能部门回复称,在各方努力下,将军故居已完成修缮,历史风貌得以恢复,安全隐患彻底消除。同时,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聘请专职文保员负责日常巡查维护。相关部门将故居纳入当地红色教育基地体系,推动文物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何将军的老屋修好了,路也通了,我们从旁边走也更安心了……”听证会现场,80多岁的村民何大爷看着焕然一新的故居,欣慰地说。
据了解,在办理案件过程中,红安县检察院与文物部门签订了《关于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工作中加强协作配合的意见》,就线索移送、信息共享等方面提出具体工作要求,构建全方位、规范化的红色资源协作保护格局,共同守护“中国第一将军县”的红色传奇。
红色地标提档升级
7月29日,英山县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邀请该县人大代表熊伟一同赴孔家坊乡“三二”暴动纪念园、方家咀乡千斤坪村红四军鸡鸣河会议旧址开展“回头看”,恰逢工人正一丝不苟地为烈士纪念碑上的字描金。
基座受损、表层开裂、碑文褪色、杂草丛生……这是今年4月份,该县公益诉讼检察官会同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对县内烈士纪念设施进行全覆盖摸排时看到的场景。
烈士纪念设施作为革命先辈精神谱系的历史见证,是弥足珍贵的红色资源。为尽快恢复其历史风貌,让红色地标提档升级,重现昔日荣光,5月22日,该院制发检察建议,建议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烈士纪念设施修缮工作。收到检察建议后,相关部门积极整改,对县域内28处烈士纪念设施悉数修缮一新。
开展“回头看”当天,看着曾破损残缺的石阶墓碑已修复如初,淤泥杂草被清理,排水渠新装了防护网等,承办检察官表示很欣慰。
董河茶园消除隐患
“现在的茶园,再也不怕暴雨冲垮茶树了!”日前,浠水县人民检察院开展公益诉讼“回头看”时,浠水县散花镇董河茶厂负责人董少兵感慨道。
这里是北纬30度黄金线、藏风纳气的大别山余脉上的浠水县散花镇董河村千亩茶园。这里生产出的碧珍茶,征服了全国各地消费者的舌尖,获国家绿色认证。
2024年7月,浠水县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董河茶山存在水土流失生态隐患,遂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调查。办案干警多次深入茶园测绘水土流失范围、分析原因,走访水利、林业等多部门调取资料、明确职责边界。随后,向相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要求其依法履行监管职责。
然而,检察建议整改期限届满后,跟进监督发现,相关部门虽采取部分措施,但水土流失隐患并未消除。检察机关认为,须通过司法程序确认行政履职法定边界,以裁判刚性强化责任担当。
2024年11月,浠水县检察院依法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请求确认某局在董河茶山水土流失防治中履职不充分,并责令其限期全面履行监管职责,督促经营主体完成水土保持工程。法庭上,检察机关出示现场勘查笔录、专家意见等证据,清晰呈现茶山生态受损现状、行政机关履职薄弱环节及生态修复紧迫性。
今年3月,法院一审判决支持检察机关诉求,确认某局履职不充分,判令其三个月内全面履职,确保茶园水土保持措施达标。
判决生效后,该局主动对接检察机关,邀请专家重新制订整改方案,将判决义务细化为12项具体任务,每周通报进度;联合乡镇政府、茶园经营主体成立专项工作组,协调资金与机械,仅用两个月完成全部整改。
如今,茶山梯田田坎整齐如绿色屏障,硬化排水沟蜿蜒山间,沉沙池蓄满清水,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一纸检察建议移走“垃圾山”
夏日的罗田县凤山镇覆船山村,新栽的蔬菜绿植在阳光下舒展枝叶,昔日刺鼻的腐臭味早已消散无踪。
2025年初,罗田县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在进行日常生态巡查时,发现凤山镇大塘垸村原老板栗场和覆船山村余家湾的异常景象——大片的生活垃圾毫无遮拦地露天堆积,腐烂的菜叶混着塑料包装袋在阳光下发酵,蚊蝇嗡嗡乱舞,刺鼻的恶臭飘散数百米。
该院立即启动调查程序,办案检察官深入现场实地勘查,走访当地村民,调阅属地政府及村级组织在环境卫生管理方面的职责文件。通过扎实的调查,检察官厘清了污染事实、危害后果及监管缺位的主体责任,为后续精准监督奠定了坚实的证据和法律基础。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环境问题和监管漏洞,罗田县检察院严格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责,于3月26日依法向当地镇政府制发检察建议书,明确指出两处大面积生活垃圾违规露天堆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镇政府依法负有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监管职责,并提出具体、可操作的整改要求。
4月,该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实地督促垃圾清理工作,两处“垃圾山”被连根拔起,污染源得以清除。
8月,检察官重返现场进行“回头看”,发现土壤被翻整覆盖,新栽的树苗迎风而立,空气中再无令人掩鼻的异味。
治理不止于“清旧”,更着眼于“防新”。办案检察官一方面与镇政府沟通,督促其建立村庄全域定期清扫机制并及时中转,通过村广播、宣传栏密集播报垃圾分类知识,引导村民养成“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文明习惯。另一方面,该院以点带面,对全县农村垃圾治理工作进行全面监督,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向主管部门制发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就进一步优化全县垃圾中转站布局建设、构建全链条处理体系、健全应急收运保障机制等提出建议,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秦娇娇 祝竹 徐威 张扬
编辑:龚丽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