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温情!青苔关村的“暖心茶亭”故事

在罗田县青苔关村十四组,有一棵三百多岁的老银杏树。树冠如盖,投下好大一片荫凉。就在这浓荫之下,一个关于“一碗水”的温暖故事,已经默默延续了七十年。

七十年前,村民罗凤桂老人开始在这棵老树下,为过路的行人免费提供解渴的热水。山道漫长,对赶往安徽金寨或从金寨归来的人们来说,一碗温热适口的开水递到手上,是解渴,更是暖心。罗奶奶话不多,守着炉子,坚持了整整四十年。

罗奶奶走后,很多人以为树下的这份温暖要断了。但她的孙媳周翠春,默默接过了这份心意。“奶奶做的事,不能在我这儿断了。”她延续了免费供水的传统,并且做得更细致。

考虑到炎炎夏日,周翠春每天还会特意提前烧好开水,晾成温度适宜的凉白开,确保行人能随时喝到解渴消暑的清水。细心的人还会发现,开水瓶旁边,总是挂着两个亮晶晶的不锈钢小杯子,方便过路的行人和歇脚的村民随时取用。

三十年如一日,她每天及时更换、补充水瓶,确保那份关怀始终都在。这份朴素的坚持,是对奶奶最好的怀念,更是善意的无声传承。

在罗家祖孙善举的带动下,这小小的树荫凉亭,渐渐成了村里最有人气的“公共客厅”。村里的老人们觉得这里好,自发把家里闲置的桌椅搬来。一张旧桌子、几条长板凳拼在一起,方便大家坐着聊天、歇息。这份“共享”的心意,让凉亭更有了家的味道。

村民周丙文有电工手艺。他常来歇脚,看到孩子们在开水瓶边嬉闹,心里总不踏实:“万一碰倒烫着孩子可不好。”他没多说什么,利用自己的技能,义务焊了一条结实的长凳。更细心的是,他专门设计制作了一个固定开水瓶的架子,稳稳当当,消除了烫伤隐患。这看似简单的“小机关”,装满了对邻里乡亲,特别是对孩子们的细心关爱。那两个方便大家的不锈钢杯,也稳稳地挂在旁边。

如今,老银杏树荫凉如故,树下这碗清水,清亮如初。七十年时光,三代人接力守护,乡亲们共建共享,让这“暖心茶亭”早已超越了一碗水的意义。它承载着奉献的传承,见证着邻里互助的温暖,体现着文明乡风最温暖的底色。树荫下的这份心意,如同清水映照人心,也必将滋养着青苔关村的淳朴民风,代代相传。

来源:罗田全媒体

编辑:黄俊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