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东方广场排涝工程全面竣工 市区城市排涝能力大升级

7月25日,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组织市建设中心等有关单位,在听取参建各方汇报并实地踏勘后,认为东方广场排涝工程符合竣工验收要求,顺利通过工程验收,标志着这项全市重点民生工程全标段完工并投入使用。

这座历时5个月精心打造的“城市排水防线”,通过铺设排水管道、增加雨水收集设施等举措,全面增强了城市内涝防御能力,让附近广大居民不再受内涝之苦。

东方广场排涝工程作为黄冈市重点民生项目,总投资4716.4万元,于2025年3月开工建设。该工程在保留旧有排水通道的基础上,在东方广场东、西、北侧管沟收集地面雨水,通过两根DN1500的管道穿过东门路至东门路北侧,沿东门路北侧建设1061米DN2000的雨水管道至三台河桥边,并设置消能设施。工程建成后,可有效收集东方广场周边范围的雨水,补齐东方广场片区排涝短板,缓解城市内涝压力,在面对极端天气时能有效增强区域的整体排涝抗灾能力,为市民打造更加安全、宜居的生活环境。

“要以极强的服务意识确保项目在汛期前发挥作用,切实提升城市安全韧性,让这项民生工程真正成为守护城市安全的‘硬核屏障’!”项目开工后,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现场调研,包保调度。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党组书记、局长尹小军和党组成员、副局长方卫军多次赴现场督导办公,压实参建各方责任。市建设中心主要负责同志驻点办公,现场解决问题,有力推进了工程进展。

挑战地下“钢筋混凝土”

“相当于在钢筋混凝土里打洞。”据承建方浙江一庆建设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郑斌介绍,东方广场地块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地下岩石层硬度极高,部分达到微风化。此外,工程还面临基坑深度大、地下水位高、周边管线复杂、交通压力大等多重挑战。

为保障工程安全、质量和进度,施工团队采用“网格化”施工管理,将工地划分为7个责任区,实行“三班倒”作业,确保24小时不间断施工的同时,严格执行早6点至晚10点“静音施工”规定。

现场管理人员袁理介绍:“东门路段18号井到19号井之间,岩层强度高达50MPa。普通顶管机每天只能推进0.5米,施工进度缓慢。为此,我们迅速调来了岩石顶管机,并创新采用‘滚刀破碎、高压水射流’工艺。新工艺效果显著,每天能推进8米,有效保证了顶管段施工按节点顺利进行。”

工程中应用的岩石顶管技术成为亮点。复合刀盘配合泥水平衡工艺,不仅克服了坚硬岩层难题,还实现了长距离顶进和24小时连续作业。激光导向系统实时回传压力、扭矩等数据,偏差控制在毫米级,为同类地质条件下的市政工程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施工中,承建方还采用了智能顶管系统作业,融合泥水平衡工艺与激光导向控制,实时监测顶进压力、扭矩等32项参数,将施工偏差控制在±5mm以内;采用微扰动顶进工艺,地表沉降控制在3mm内,周边建筑零损伤。

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使工程效率得到显著提升;采用24小时轮班作业,仅用不到3个月便完成1061米顶管段管线铺设。

同时在施工中做到民生优先。严格落实“静音时段”制度,清晨与夜间停用高噪音机械;交通疏导实行“完工一段、开放一段”原则,设置临时便道和专职疏导员,最大限度降低对居民生活和出行的影响。在中考、高考期间,工程严格落实停工要求,全力为考生营造宁静的休息和考试环境。

居民点赞“雨天出行不再愁”

以前的东方广场,由于排水设施不完善以及该处地势较低,每遭遇暴雨,广场东门区域路段必然出现积水,积水最深时达五六十厘米。

“雨天出行不再愁了!”工程竣工后,周边居民喜不自禁。

三台河社区居民朱春芳说,“以前非常糟心,一到下大雨就需要皮划艇载我们过去,现在管道通了,再也不用绕路蹚水了。”

“开业后,酒店被淹了两次,损失惨重,现在广场排涝工程建好了,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完工后生意更好了,感谢政府为我们老百姓办了件大实事!”东方广场附近商户东方华府经理张平喜说。

三台河社区居委会委员李欢表示:“东方广场排涝工程完工后,下了两次大雨,社区再没有接到居民投诉了,大家出行都很方便。”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相关负责人称,东方广场排涝工程的竣工,标志着黄冈市排涝能力迈上新台阶。工程不仅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更以科技创新和精细化施工树立了市政建设的新标杆。未来,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将继续推进排涝、截污等民生工程,为市民打造更高品质的生活环境,不断提升市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从机械轰鸣的施工现场到市民满意的笑脸,东方广场排涝工程诠释了新时代市政建设的三个维度:以科技创新突破工程瓶颈,以民生情怀优化施工管理,以责任担当兑现政府承诺。这项工程不仅疏通了城市的地下“血脉”,更架起了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吴浩  通讯员 王骞

编辑:徐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