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现在多好,车子不敢乱开,我们这些老人出门也不让子女操心了。”7月18日清晨6点,居住在黄州翡翠城的张大叔穿过马路,径直向公园走去。
全长1.9公里的黄州湖心路,一头连着车水马龙的黄州大道,一头通向新港二路连心桥,旁边就是市民常去散步休闲的遗爱湖公园。这条看似普通的马路,却承载着周边万余名居民的日常出行。
变化要从翡翠城的落成说起。随着这个大型小区居民的入住,湖心路的车流量像坐火箭一样往上蹿,以往日均几百辆的通行量,一下子涨到了数千辆。2023年至2024年,为了提升道路品质,政府将这条水泥路改造成宽阔的柏油路。路面宽了、路况好了,可新的问题接踵而至。
“有阵子真是怕啊!”在这条路上工作3年的环卫工人柳女士回忆起来仍心有余悸,“有时候司机车开得飞快,好几次都差点蹭到我了。”翡翠城的居民微信群里,关于“湖心路安全隐患”的讨论曾居高不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字里行间满是焦虑。
群众的呼声,就是行动的指令。年初,市公安局党委接到群众反映后,第一时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湖心路安全问题,班子成员轮流蹲点调研,最终敲定了一套全方位安全升级方案。
从初春到盛夏,施工队冒着寒风,顶着烈日连轴转,支队民警们也每天守在现场,既要协调施工进度,又要疏导交通,确保工程不影响居民出行。
经过四个月的攻坚整治,湖心路旧貌换新颜:一套崭新的礼让行人拍摄系统已安装到位;3组爆闪灯在夜色中格外耀眼,持续警示司机减速慢行;3道减速震荡线让疾驰的车辆瞬间放缓速度;10块警示牌醒目地悬挂在路边,时刻提醒着过往司机;10条清晰的交通标线如同“导航线”,指引车辆有序通行,路灯也升级成了亮度更高的LED灯,照亮了整条道路。
如今再走湖心路,昔日的“闹心路”成为“安心路”。机动车行驶得稳稳当当,遇到行人主动减速;骑自行车的居民沿着专用车道轻快前行;老人们牵着孩子过马路时,脸上带着从容的笑容。
此外,在隐患治理上,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举一反三,从解决一个问题到治理一类问题,从被动改到主动办,一批交通安全问题得到整治。
“骑摩托没戴头盔要抓,没有驾驶证也抓。我们城郊农民种点菜吃不完,拿到城里卖,实在不容易!”今年3月的一天,黄州城郊一位农民骑着三轮车被交警拦下时,满脸无奈地感叹。
这番感慨道出了城郊特殊群体的困境:60岁以上的农村群众大多年事已高,安全意识薄弱,既因不会操作电脑难以考取驾照,又因收入微薄舍不得购置头盔。他们的出行难题,成了交通安全治理中的一块短板。
民之所忧,警之所向。4月初,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切实筑牢农村交通安全防线,市公安局联合各乡镇党委精准施策,决定开展交通安全“五送”行动:送安全头盔、送反光背心、送交通安全警示教育片、送摩托车考试下乡、送“小微车辆”保险上门。这场行动既是提升农村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安全意识,更是从源头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真正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
“老大爷,现在驾照不用上网考啦,我们带了纸质考卷,您只要识字能答题,及格就能办驾驶证。”
5月15日,路口镇63岁的李清明(化名)在交警上门服务时,终于拿到盼了许久的摩托车驾驶证,他摩挲着崭新的证件笑开了花:“这下能大大方方骑三轮车进城卖菜,心里踏实!”黄州区陶店乡村民杨汉(化名)穿上新发的反光背心,对着镜头竖起大拇指:“这背心和头盔真是保命的物件!晚上骑车亮堂,过马路显眼,我们老百姓打心底里满意!”
“五送”行动实施以来,全市已送出安全头盔3.5万顶、反光背心2.9万件,播放警示教育片838场次,为480名50岁以上偏远地区村民办理驾驶证,为1214辆农村机动车提供上门投保服务。
从田间地头的交通安全隐患,到家门口的贴心服务,这些变化背后,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温度。每一顶头盔、每一件背心、每一场电影,都蕴含“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深刻内涵。
“我们牢固树立‘事故可防可控’理念,坚决贯彻落实市局党委‘九大攻坚’行动,拧紧交通事故预防安全阀。通过定期排查、联动整改机制,推动交通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市公安局副局长、交通管理支队长陈琪的话,道出了这场民生工程的深层逻辑:不仅要守护车轮上的安全,更要托举民生福祉。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何国顺 通讯员 张颖
编辑:何斌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