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㉝黄冈红色文旅融合焕发“青春态”

7月4日,《红安永远红》实景剧场内,火把如流星划破夜空,“红军战士”冲锋的身影与观众掌声交织。谢幕时观众与演员互动,《歌唱祖国》的歌声响彻剧场。湖北大学学生郑苑艺不禁发出感慨:“红色传承不是独角戏,而是跨越时空的共鸣。”

盛夏红安,青春如潮。湖北大学、湖北经济学院等高校学子,纷纷踏上这片热土开展研学活动。

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子以镜头为笔,捕捉实景剧中火把破空的震撼、老兵眼中岁月淬炼的坚毅、文物上铭刻的历史纹理。学子在B站、抖音等平台上让这些影像“苏醒”,让大别山精神在数字浪潮中澎湃新声。

湖北经济学院师生聚焦“红色研学高质量发展”,深入亮剑精神体验馆、王近山故居等地,通过实地踏访、200份问卷和深度访谈,为红安研学精准“画像”,并与当地文旅部门及协会深度交流。

黄冈是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发源地,拥有全省数量最多的655处革命文化遗址。多年来,我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省委“深挖内涵价值、勇担使命责任、为支点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力量”部署要求,不断深化对大别山精神红色文化研究、宣传、践行和利用,推动红色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如何让年轻的心真正读懂这片土地的热血与信仰?黄冈的答案是——让历史“活”起来,让精神“潮”起来,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黄冈,了解红色文化。

红色小剧引发情感共振。持续打造“庙会三宝”(文化小剧、文创产品、黄冈美食)品牌,推出的《两块银圆》《一把生锈的钥匙》等30余部“映山红”系列红色精品文化小剧,成为年轻人感知“红色基因”的鲜活窗口。

红色文创焕发时代潮感。围绕东坡庙会“三宝”,设计“亮剑红娃”“铜锣小子”等IP形象,开发“董老手迹”“苏维埃货币”等文创元素库,联动30余家企业创作生产。通过湖北红色文创展、旅游商品大赛、“文创市集”“非遗市集”等活动平台,让红色记忆以可亲可感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

金牌讲述声入人心。市博物馆拥有一支“金牌”讲解社教团队,11名成员中不乏全国少先队优秀辅导员、全国“红领巾巡讲团”成员、全国及省级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鄂豫皖三省金牌讲解员等荣誉获得者。

创新表达与资源整合,催生了红色文旅融合的“青春态”,成效斐然——

研学与旅游双火爆。构建27条跨县域线路、56项研学课程、57处沉浸场景。打造以红安为中心、辐射大别山区的全域红色旅游格局,其中“黄麻惊雷起义风暴线”等3条精品线路尤为亮眼。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春季,红色旅游接待游客超过70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过25%。

全域联动促振兴。积极融入全省“赤黄红”文旅主轴,以多彩旅游路串联大别山区核心红色资源及84%的景区景点。沿线整合877家民宿酒店、531家美食店,拓宽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销售渠道,带动近80万人增收。2025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超39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320亿元,同比增幅均超17%。

盛夏时节,在肃穆的黄麻起义纪念园浮雕前,在七里坪长胜街斑驳的青石板上,在老战士含泪讲述的峥嵘岁月里……一场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在黄冈大地持续进行。

“黄冈红色文化以创新表达,吸引学子从聆听者蜕变为建言者、传播者。这场青春与历史的双向奔赴,正是心灵与信仰的深度共鸣。”研学团队带队教师、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院长毛焱的感慨,道出了黄冈红色文旅焕发“青春态”的深层密码。

编辑 | 周红柳  初审 | 李奕漫  终审 | 商中胜

来源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何皎月 通讯员 刘斯锐 向焕祥)

出品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