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启智 护苗逐光 | 武穴:29个农家书屋变身暑期托管主阵地

蝉鸣盛夏,书页轻翻。7月13日,在武穴市刊江街道梅园社区的农家书屋里,十余名孩子围坐桌前,大学生志愿者温静正举着安全知识画册讲解野果辨识技巧,而书架旁80岁的退休教师杨裕超俯身纠正一名男孩的握笔姿势。

面对暑期中小学生“看护难”的普遍痛点,今年,武穴市创新整合资源,以29个农家书屋为核心阵地,将农家书屋变身“暑假爱心托管班”,覆盖全市12个镇(街道),从工业园区到偏远乡村,形成便捷的“15分钟托管服务圈”。

武穴市托管班将防溺水作为“开班第一课”

暑期“看护难”长期困扰双职工与留守儿童家庭。武穴电子信息产业园内,多家企业曾面临职工因带娃请假导致的生产波动;而今年,依托园区及周边农家书屋开设的托管班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助力企业稳定运行。

由武穴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妇联、市民政局牵头,联合各镇(街道)广泛链接武汉科技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等高校团队、爱心企业、专业机构(红十字会、检察院、文化馆),助力暑假爱心托管班实现“场地(农家书屋)+人力(志愿者+社工)+课程(多元化)”三重保障。

全市所有托管班将防溺水作为“开班第一课”,通过情景模拟、急救演练、每日安全主题更新(如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筑牢生命防线。刊江街道梅园社区、万丈湖街道新港社区等托管点创新“理论+实践+艺术”三维安全教育模式,确保课程生动有效。

红色基因,在书声中传承。大金镇梓秀新村农家书屋内,武汉文理学院志愿者马晓敏组织观看抗战纪录片片段,孩子们神情专注;随后,大家共同诵读《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的铿锵之音在书屋回荡。依托各农家书屋设立的红色读物专区,爱国主义教育变得可触可感。

乡土文化,在笔墨间苏醒。田家镇街道上郭社区农家书屋的书法课上,孩子们在志愿者指导下初次体验翰墨飘香,描绘家乡风物;龙坪镇五里村农家书屋则邀请本地文艺爱好者,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形式融入课堂。农家书屋的本土文化资源,成为传承乡风乡韵的重要载体。

“为什么野果子有毒?”“灭火器怎么用?”在梅园社区书屋,大学生志愿者用简易实验道具演示生活科学原理;武穴电子信息园托管点则结合园区特色,开展趣味科普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武汉科技大学、湖北二师等高校团队扎根农家书屋,将知识转化为趣味实践:陈巷社区孩童用树叶拓印创作“自然绘本”,石佛寺镇响起中英双语童谣声,梅园社区作业辅导区总有志愿者俯身讲解的身影。2089名大学生以青春智慧,为29间书屋注入活力。

龙坪镇五里村书屋内,72岁退休校长张振兴每日蹬三轮车准时开讲。竹椅围成圈,武穴俚语演绎的《三国演义》让孩子们听得入迷。“老故事里有老规矩哩!”他摩挲着泛黄的连环画,把乡土文化种进童心。

刊江街道梅园社区,80岁的杨裕超已在此坚守三个夏天。矫正坐姿的手势沉稳有力,辅导作业的嗓音温和耐心。“只要孩子需要,我会一直教下去。”这声承诺,成为书架间最动人的回响。

“以前孩子在家总看电视,现在天天盼着去书屋!”一位家长的感慨,道出了托管班的受欢迎程度。当29座遍布武穴城乡的农家书屋从传统的阅读点成功蜕变为集“安全守护”“快乐成长”“文化浸润”于一体的暑期“童馨家园”,孩子们在书香与关爱中,正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

编辑 | 叶涵莹  初审 | 李奕漫  终审 | 商中胜

来源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孙佳加)

发布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