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建支点|机器人产业新赛道上跑出黄冈“加速度”

7月15日午后,暑气正盛。湖北科峰智能传动股份有限公司展厅里,展台上的精密零件在灯光下泛着金属特有的冷光。公司技术经理邓庆元捏着一枚金属小物件,轻轻转动——那是他们新研发的微型微分式行星滚柱丝杠,螺母外径仅7毫米,负荷能力达30公斤,专门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的“灵巧手”。他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仿佛捧着一件稀世珍宝。

这个成果,是湖北省机器人控制与驱动技术创新中心成立后交出的亮眼答卷。而这一切的背后,是黄冈在机器人产业新赛道上奋力奔跑的身影。

时间拉回到几个月前。3月5日,湖北省机控与驱动技术创新中心顺利通过论证会;3月11日,该中心获省科技厅备案;仅仅7天后,在黄冈(光谷)离岸科创中心,湖北省机控与驱动技术创新中心揭牌,6项关键技术联合攻关项目现场成功签约。

谁能想到,这个集结了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与头部企业科研力量、汇聚3位院士智慧的省级创新平台,从蓝图到挂牌,只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姜宽道出了其中的秘诀:“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我们以企业‘需求清单’提供精准服务,以‘专班攻坚’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干部在一线淬炼能力,让创新成果在产业发展中落地见效。”

科峰智能副总孟弢对此深有感触,他至今还记得那些忙碌的日子:“市科技局领导班子领衔,联合企业技术人员、科研院所专家教授、局系统业务骨干组成的‘党员干部先锋服务专班’和技术团队,每天往返于武大、华科等高校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开展合作洽谈、学术研讨、院士团队邀请、首批技术攻关项目策划等工作。”

正是这样高效的协作,全省首家机器人产业领域省级技术创新中心迅速落地生根,形成了“研发在武汉、转化在黄冈”的跨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助力黄冈朝着中部地区机器人产业创新策源地的目标迈进。

在创新的道路上,破解“卡脖子”技术是绕不开的关卡。邓庆元介绍道:“人形机器人手部结构普遍存在抓握力不足的问题,其中的关键部件行星滚柱丝杠,精度要求达微米级,这类高端部件长期被国外垄断。”

技术创新中心引进院士团队,联合上下游配套企业,聚焦机器人产业“卡脖子”难题,重点攻关高精度伺服控制、智能驱动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实现了半小时车程内机器人全产业协同,科峰智能最终研发成功。

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成果转化,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链”。5月26日,技术创新中心联合湖北工业大学研发的全省首款智能艾灸机器人在李时珍中医药文化节上亮相,标志着湖北在“机器人+中医药”跨界融合领域实现了实质性突破。艾灸机器人样机通过客户测试推广投产后,将带动艾草种植、艾灸耗材生产、机器人零部件制造等上下游产业加快发展,为蕲春蕲艾产业升级注入智能动力。

近日,该中心与湖北荆楚人形机器人有限公司、武汉格蓝若合作攻克机器人“关节”技术,研发的直线型电驱动关节、旋转型电驱动关节等产品成功下线,有效满足了人形机器人轻量化、高载荷冲击、高稳定性的需求,有力推动轻量型人形机器人向量产迈进。邓庆元细数着累累硕果,告诉我们:“旋转关节模组已吸引十余家客户,形成批量订单;直线关节模组正在由华科丁汉院士团队进行测试应用;齿轮自动分拣线交付车间使用;绕线机投入5台调试中;‘灵巧手’项目与华科团队正在进行技术对接……”

成立不到半年,湖北省机控与驱动技术创新中心已集聚机器人及关联企业7家,年产值突破70亿元,50名高层次技术人才培育计划已经启动,200人的研发团队加速组建。

在黄冈这片热土上,机器人产业正以蓬勃的态势发展,一个个技术突破,一项项成果转化,诉说着这座城市在机器人产业新赛道上跑出的“加速度”,为湖北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成势,为全省支点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着有力支撑。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梅卓慧 通讯员 付从利

编辑:黄俊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