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武穴市红十字会始终以“人道、博爱、奉献”为指引,深学笃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将作风建设与“三救三献”职责深度融合,创新推进“五维实践”,让红十字旗帜在大别山高高飘扬。
上半年,累计募集爱心捐款捐物到账85.8万元,待签250万元,培训应急救护员1542人,开展普及讲座志愿服务12场次,用实干践行“生命至上,救在身边”的承诺。
“学查改”联动,筑牢作风根基
“措施不力、服务不周、装备不足……”在作风建设专题会上,一系列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被摆上台面。武穴市红十字会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标尺,将“学查改”贯穿工作全程:通过中心组学习、专题研讨深化思想认识,对照清单查摆6类实际问题,建立“整改销号”机制,推动建章立制12项。
从救援装备更新到服务流程优化,从基层调研频次增加到救助效率提升,每一项整改都直指痛点。如今,应急救护培训响应时间缩短至24小时,困难群众救助申请审核周期压缩50%,作风转变体现在每一次上门慰问、每一场救护培训中。
“正能量”传播,厚植红色底蕴
“既要教包扎止血,也要讲作风建设。”在张河口小学的应急救护课堂上,讲师将大别山精神与红十字精神相结合,让学生们既学技能,又悟初心。上半年,武穴市红十字会联合教育、公安等部门,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宣讲融入48场活动:进机关讲责任担当,进企业讲奉献精神,进社区讲为民情怀,在“爱心托管班”里,志愿者用红色故事点亮孩子们的暑假。
中国新闻网、湖北日报等媒体平台刊发相关报道35篇,阅读量超3万人次,《红色校园的红十字情》入选省级示范案例。从报刊到课堂,从线上到线下,正能量的声音传遍城乡角落。
“强监督”发力,破除作风积弊
针对个别干部“躺平”苗头,武穴市红十字会打出“组合拳”: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对照“懒散软”问题清单自查自纠,邀请服务对象评议工作成效。“以前救助申请要跑几趟,现在线上提交、上门核实,太方便了!”受益群众的点赞,印证了监督的实效。
通过“十易其稿”完善制度,对13项工作流程重新规范,建立“群众点单、红会接单、纪委督单”机制,确保每一分善款都用在刀刃上,每一次服务都暖到心坎里,让博爱善举企业祥云集团、湖北恒大、播城集团、明辉置业等明白放心。
“创新优”攻坚,提升服务质效
万丈湖农场新港社区的“博爱家园”里,老人孩子们笑逐颜开——这里不仅有便民服务站,还有应急救护点。这是武穴市红十字会构建“市—乡—村”三级组织网络的缩影,目前已建成基层组织89个,实现服务全覆盖。
应急救护培训超额完成全年任务,1542名持证救护员活跃在军营、企业、学校;“小天使基金”为白血病患儿争取救助款数十万元;“博爱送万家”活动发放物资5.9万元,惠及1020人。更令人振奋的是,75.8万元爱心物资精准送达5000余名困难群众手中,人道暖流涌动武穴大地。
“聚合力”志愿,彰显大爱担当
“有人落水!”6月的长江边,水上救援队队员纵身跃入激流,成功救起落水者。这支由300名水上救援队志愿者组成的队伍,涵盖搜救、心理、骑行救援等5大类,上半年劝离危险区域群众630余人次,提供心理咨询310人次。
在“荆楚志愿红”平台,101名新志愿者加入,12场主题活动吸引220人次参与:康万家游泳馆的防溺水演练、社区里的“急救夜市”、养老院的爱心陪伴……志愿者用脚步丈量责任,用行动诠释奉献。
从救助白血病患儿到培训应急救护员,从募集爱心物资到开展志愿服务,武穴市红十字会以“五维实践”践行初心使命,将继续聚焦民生需求,推进救护站建设,扩大志愿服务覆盖面,争取社会和爱心企业支持,吸纳红十字会会员,强化基层组织等,让红十字精神在深化作风建设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黄冈日报(通讯员 阮灿斌)
编辑:马艳明 胡小梅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