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千万工程”为笔 绘就武穴大金苏垴社区振兴新卷

走进武穴市大金镇苏垴社区,青石板路蜿蜒延伸,白墙黛瓦点缀其间,小菜园里蔬果青翠,共享游泳池波光粼粼,处处焕发着江南水乡的灵秀与活力。三年前,这里还是旱厕林立、残垣破屋的“脏乱村”,如今,它已蝶变成为“武穴市最美垸场”“和美乡村精品村”,更斩获7项省级荣誉。这份蜕变,源于苏垴社区以“千万工程”为指引,在党建引领、产业强基、文化铸魂、治理有效四个维度的深耕与创新。

党建引领:党旗红映乡村美

“干部干、群众看”曾是苏垴社区的治理难题。2022年,社区党总支书记宋国政带领村“两委”干部赴浙江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后,一场以“党建红”引领“乡村美”的变革悄然启动。

社区严格遵循“四议两公开”程序,召开支部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凝聚共识,组建5支创建小分队带头攻坚:党员干部率先拆除自家老屋、猪圈牛栏,带动群众自愿拆除旱厕31座、破损房屋152间;通过“党总支部+党员中心户+网格”管理体系,发动群众义务投工投劳2000余人,建成“四小园”27个,粉刷墙面9300平方米,拓宽巷道29条。

环境改善激发了乡贤反哺热情,69位在外能人捐资175万元,将倒塌20余年的旧礼堂改造为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保留清末民初老青砖、麻石条等建筑元素,打造“清廉村居”主题墙面彩绘,既留住乡愁,又成为网红打卡点。如今的苏垴,“党旗红”与“乡村美”交相辉映,干群同心绘就发展同心圆。

产业强基:甜蜜事业富民生

环境美了,更要让群众腰包鼓起来。苏垴社区立足资源禀赋,打出“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招引”组合拳,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传统产业“大金葡萄”是苏垴的“金名片”。社区成立葡萄专业合作社,建成240亩种植基地,引进广西桂林高产技术,采用“生态+产业+融合+共享”模式,葡萄亩纯收入达1.5万元;通过集体“三资”清理盘活资产,年经营性收入超30万元。

新兴产业更添活力。社区发动乡贤宋才盛等回乡创业,成功引进4家企业落户,解决300余人就业,村民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从“环境整治”到“产业造血”,苏垴社区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振兴路。

文化铸魂:红色基因润乡风

“千万工程”的灵魂是乡风文明。苏垴社区以文化为纽带,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气质”。

深挖红色资源,社区将红军洞、革命烈士事迹、老党员清廉家风等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阵地,年接待参观学习5000余人次,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活课堂”。

丰富文化载体,社区建成百姓广场、共享书屋、共享游泳池等设施,定期举办文艺演出、读书分享会、体育比赛;2025年春节,由村民自编自导的首届社区春晚吸引600余人观看,展现乡村振兴成果;市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等艺术家驻点创作,用笔墨和镜头记录乡村之美,让文化内涵与知名度双提升。正如武汉研学团队留言:“在这里,触摸到了有温度的党史。”

治理有效:三事分流聚合力

“建得好更要管得好。”苏垴社区创新实践“三事分流法”,全力推进“大事快办、小事共办、私事自办”,大大地提高了群众满意度。以无职党员“十户一联”为核心,发动老党员、老村干部、能工巧匠、乡贤能人等牵头组建产业发展促进会等自治组织,与农业部门、高校等合作建立科技型助农组织,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治理新格局。

日常管护中,社区聘用3名保洁员、3名公益性岗位人员,划分区域明岗定责;社区干部兼任管理员,每日检查指导,上门宣传垃圾分类;书记宋国政的汽车后备箱常备修枝剪刀、割草机等工具,随时整修苗木绿地,用行动感染群众。

线上线下协同治理,“和美苏垴”微信群与“居民议事厅”联动,畅通民意表达;连续8年无越级上访,社区定期评选“最美庭院”“十星文明家庭”“好公婆好媳妇”,培育文明新风。如今的苏垴,“环境常净、乡风常新”成为常态。

从“破乱村”到“示范村”,苏垴社区的变迁是“千万工程”在基层的生动实践。这里,生态宜居的画卷徐徐铺展,产业兴旺的动能持续迸发,乡风文明的底色愈发鲜明,治理有效的活力充分释放。

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

编辑:龚丽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