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返乡筑梦“香菇王国”——浠水斗方山下的生态扶贫新图景

郁郁葱葱的浠水斗方山风光秀丽,气候宜人。不远处,有一方占地56亩的院落静静伫立,40个现代化生态型香菇大棚一字排开,整齐划一。这就是回乡创业青年毛龙涛的“香菇王国”——白莲河示范区白莲镇独山墩香菇产业扶贫示范基地。

毛龙涛是浠水县金斗方菌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今年37岁的他个头不高,身材敦厚结实,由于历经沧桑,皮肤显得有些黝黑,但双目炯炯有神。

心系桑梓 义无反顾返乡艰苦打拼

毛龙涛是土生土长的白莲河示范区白莲镇长岭岗村人。5月中旬,在白莲镇独山墩香菇产业扶贫示范基地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说起创业经历,他记忆深刻,如数家珍。

桑梓情深。2009年底,在广东务工的毛龙涛积极响应浠水县白莲镇政府青年回乡创业的号召,毅然返乡。起初,他拿出打工积攒的10多万元建起养猪场,干得风生水起。后来,政府开展水生态环境整治,毛龙涛又一次响应号召,带头关停养猪场,开始闯入菌菇行业,试种香菇,转型生态农业。

创业维艰。面对一无技术、二无销路的窘态,他削尖脑袋找寻出路。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的,毛龙涛摸索出了门道,于2015年10月30日,成立了浠水县斗方山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他积极学习和运用新技术,前往浙江、罗田、随州、咸宁等地拜师学艺,争取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工程学教授的指导,学习种植香菇的技术。当年,毛龙涛采用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工程新技术栽培的香菇出世了。香菇个头大、味道鲜甜,一上市就受到了市场青睐,当年11月,白莲镇举办“斗方山红叶节”,他种植的240斤香菇销售一空。

2019年,毛龙涛响应省里号召,在香菇大棚运用“三减三增”(减肥、减药、减工,增产、增质、增收)健康栽培集成技术,让夏季也能生产香菇,填补了市场空缺。

独山墩香菇基地试种的反季节香菇于当年6月底成功上市,毛龙涛在浠水县城设立斗方菇类批发专卖店,批发销售菇类,供应浠水盛百客、城北菜场以及部分企事业机关单位食堂等,每天可销售鲜菇近250公斤。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毛龙涛信心满满,打算来年开展规模化种植,种植生产反季节香菇200吨左右,增添大棚降温设备,提高反季节香菇品质,供应武汉、九江等城市。

2022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香菇基地所需的安徽木屑、河南麸皮价格暴涨,浙江菌种难以外运,严重制约基地生产和正常运行。在了解市场香菇供不应求、投入相对较小等情况后,毛龙涛决定从新疆采购棉籽,从湖南引进反季节香菇菌种,投入20多万元在两个大棚内试种7000棒反季节香菇,采用液体菌种,用注射器向里面推注,15天左右就长满了,20天左右就能出鲜菇,效率非常高,每棒可以生产两公斤左右的鲜菇。

但受疫情影响,销路受阻。一个偶然机遇,公司与黄冈中学校友会结缘,在黄冈中学校友会帮助下解决了香菇销售难题。

2024年,公司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占地56亩,有40个高标准现代化生态型香菇大棚,日采香菇1500公斤,带动50余名村民就业,年发放农户用工工资50万元。鉴于毛龙涛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所作出的贡献,他多次被浠水县、白莲镇两级政府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种植大户”“青年创业标兵”等,实现了其人生价值。

科学种植 壮大香菇产业造福乡亲

初夏时节,热浪袭人,室外温度显示33摄氏度。但白莲镇独山墩香菇产业示范基地的香菇大棚里却是凉爽宜人,温度显示25.2摄氏度。这是毛龙涛自主设计的深井温控系统。

毛龙涛种植香菇有两个特色。其一是反季节种植香菇,由常规的单季节种植,实现四季种植。他介绍,温度是一个关键指标,香菇适宜在秋冬季种植,一般情况下夏季不出菇。如把温度控制在20摄氏度左右,就可以全年种植。他通过深井水降温,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既生态环保,又节能降耗。

大棚里除了利用深井水帘循环降温,还特别注意通风和消毒,每个棚架上都设置黏虫板防虫。每一个环节,合作社都和湖北省蔬菜重大技术协同推广团队反复考量,由专业团队提供技术支持。

这样一来,炎热的夏季,合作社也能生产出香菇来,既填补了市场空缺,也提高了社员的收入。生态大棚里,适宜的温度让香菇竞相生长。

毛龙涛说:“我们从2019年开始采用这些技术,当年夏季,第一个棚和第二个棚已经采了一茬香菇。一个棚采了大约3000斤鲜菇,批发价一斤6元。因为我们填补了市场空白,价格每斤提高了1元左右。”

毛龙涛种植香菇的另一个特色是:半工厂化生产。

工厂化种植香菇是一种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它通过控制环境条件和采用自动化种植过程,实现了香菇的规模化生产和稳定的市场供应。

由于条件所限,独山墩香菇基地目前还只是半工厂化种植,但相较于传统的香菇种植业,已前进了一大步。

半工厂化种植香菇的优势体现在哪里?毛龙涛举例说:“进货出货有了一个完整的链条。以前客户需要香菇,从外地进购菌包培育,要几天时间。现在可以全天候培育,生长时间大大缩短,出菇后,送货车实现基地直达,短时间送到客户餐桌。”

白莲镇独山墩村(今改名发扬村)是深度贫困村,毛龙涛十年如一日专注食用菌产业发展,在深度贫困地区开展产业扶贫,在产业发展与产业脱贫之间探索出了完美的结合点,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认可。

村党总支副书记黄美丽说:“自从引进了金斗方菌业有限公司,在毛龙涛的带领下,发展香菇种植业,村集体收入增加了12万元左右。同时带动了周边农户务工50余人,实现人均增收2万元,有效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从2015年步入香菇种植之路,已整整十年。十年香菇路,毛龙涛也由意气风发的青年步入不惑之年,香菇事业也进入醇熟期。十年间,独山墩香菇基地总投入1000万元,年产香菇约180吨,产值约150万元。香菇之路越走越稳,越走越“香”。创业之路,毛龙涛没有“菇”负。

[创业者说]十年菌菇路

十年前,我攥着东拼西凑的几万元,在荒林地里上搭起第一个塑料大棚时,怎么也想不到,这些不起眼的菌棒会成为丈量时光的刻度。十年间,香菇从指尖的陌生褶皱,变成了生命里最深刻的年轮。

创业初期的狼狈至今仍历历在目。第一年,由于菌种配比失误,三万袋菌棒大面积感染绿霉。那个暴雨倾盆的夜晚,我蹲在发霉的菌堆旁,看着雨水冲刷墨绿色的菌丝,第一次尝到了挫败的苦涩。但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钻研记录每个数据。木屑与麦麸的比例、昼夜温差的微妙变化、不同树种的菌丝生长曲线。笔记本写满了七本,终于在第三年迎来了第一个丰收。

香菇种植是场与时间的博弈。菌丝在黑暗中蛰伏的180天,恰似人生的沉淀期。记得有年寒冬,为了保证菌棒的恒温生长,每隔两小时添一次柴火。这种等待,让我明白成功从不是一蹴而就的爆发,而是厚积薄发的绽放。

十年间,这片菌菇基地教会我最珍贵的一课,是与自然的共生之道。从最初依赖农药防治病虫害,到后来摸索出“物理治虫”,每一次摸索转变,都是对土地的重新理解。那些在菌香中度过的日夜,曾经在荒林地里的小打小闹,变成如今年产20万公斤的现代化种植基地,当带着露水的香菇摆上千家万户的餐桌,我愈发觉得,这十年不仅是种植香菇的历程,更是一场自我成长的修行。未来,我仍愿做个虔诚的农人,让菌香飘得更远。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陶带斌  通讯员 明庭兴

编辑:毛紫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