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的播种机。 记者 李娇 摄
4月29日,在红安县太平桥镇毛岗岭村,90后农机手吴昊轻触屏幕,搭载北斗导航的无人驾驶播种机在玉米地划出笔直垄道;百米之外,父亲吴双喜操控的老式旋耕机掀起深褐色的泥浪。
春耕父子兵隔代竞“机”,谁更胜一筹?吴昊信心十足地说,这台机器可以实现施肥、旋耕、播种一次性作业,与传统人工操作相比,这套智能系统通过厘米级定位精度,杜绝了重播漏播现象。经实测验证,作业效率提升超过25%,相当于每百亩耕地可节省3个人工日。
从“铁牛”到“北斗”,父子两代的农机接力
红安地处大别山南麓,“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从事农业生产的不易,加之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务工,农田抛荒现象一度严重。吴双喜看在眼里痛在心里,2010年,他拿出50多万元积蓄,还借款50多万元,购下3台拖拉机、1台收割机、1台插秧机,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
是什么让这个18岁开始种田的“老把式”,如此舍得下本?“种田几十年,吃够了手工抢双夏的苦。”在新闻联播里看到农业机械化趋势后,吴双喜毅然成立兴隆农机合作社。
种粮加上农机服务收益,合作社成立当年便净挣20多万元。
吴双喜凭借农机手艺在田间刨食,让日子越过越旺,这让19岁的吴昊看到了扎根农村的希望。2013年,对种田、农机一窍不通的他,天天坐在父亲农机驾驶室旁,看着吴双喜一步一步操作,很快他便学会了农机驾驶技术。爱钻研的他还自学了农机维修技术,每当农机出现小毛病,吴昊都能很快发现病灶所在。
吴双喜笑着说:“以前我是他师傅,现在他是我师傅,智能化机具都要靠年轻人运用。”
2024年11月,吴昊代表黄冈市参加“湖北工匠杯”第九届全省农机职业技能大赛,获得农机操作工竞赛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这次大赛首次加入北斗终端设备调试项目。吴昊坦言:“智能化机具,对机手的各项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虽然获了奖,但作为一名新农人,推动智能化农机的应用,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智慧农机织锦“共富沃野”,合作社的破圈之路
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各类农机不断更新迭代。走进红安县太平桥兴隆农机专业合作社,仿佛置身农机博物馆。2010年创业时的“功勋铁牛”——东方红904大桥拖拉机,挡泥板上“战三夏”的红色标语依稀可辨;一旁列阵的无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和智能烘干塔等智能设备,无声地展示着巨大的科技能量。
这座价值350万元的智能农机矩阵,让这个山区合作社的服务半径突破400平方公里,服务面积达5万余亩,每年直接服务市场主体、种植大户及农户2000余户,年农机作业服务收入300余万元。
合作社多次被市、县农业农村部门授予农机服务示范单位,被评选为黄冈市农机合作联社理事单位,被省农业农村厅评定为省重点建设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
在政府和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合作社对农村长期闲置抛荒田地采取流转租赁形式建设农机新技术示范区,通过农机新技术的应用,切实解决了红安县丘陵地区大面积抛荒的问题,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强保障。
“走得再远,不能忘了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乡亲。”吴昊谨记父亲的嘱咐,多年来一直义务帮助困难无劳动力、残疾患病老人家庭开展代耕、代育、代种、代管、代收服务,年服务400余户。
作为一名老农机人,吴双喜带领合作社取得了丰硕成果,按说早应让位给儿子,自己退下来好好休息一下,但吴双喜心中的农机情怀始终难以割舍。
2024年,66岁的吴双喜主动请缨,承担太平桥区域农机应急救灾体系建设工作。油菜收获期,他合理调度收割机,完成抢收工作。汛期,配合镇农业服务中心,组织挖机、拖拉机、水泵参与水毁道路的修缮改造。今年春季,合作社又积极响应号召,组织无人机和人员,配合开展山火预防和扑救工作。
合作社还充分发挥先进装备技术和规模种植优势,与县农机学校开展合作,通过传授深松整地、无人机飞播等新技术,这个山区合作社不仅解决了本地抛荒难题,更将培训课堂开到了田间,带动全县农机手拥抱“云端种田”技术。
政策赋能春耕“硬核引擎”,县域农机化的跃升答卷
从“铁牛奔腾”到“智慧农耕”,红安农机化率突破7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大中型农机北斗应用率超80%,位居全市前列;年均社会化服务面积超90万亩。
在红安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陶江的办公室挂着一幅特殊地图——567台北斗终端编织的“数字农网”。每台农机的作业轨迹仿佛汇成蓝色河流,从倒水河畔流向大别山麓。“过去催耕靠腿,现在调度靠数据。”他滑动屏幕时说。
通过应用北斗农机智能终端平台,可以实时掌握全县农机作业状态、作业质量、作业数量,结合i黄冈和农机手服务微信群,帮助农机手、农户解决“有机无田耕,有田无机耕”的难题。陶江介绍,红安县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场实操教学等方式,今年已完成410人次农机手技能培训。落实农机购置补贴与报废更新政策,今年已发放补贴资金81万余元,新增农机具477台套,以“真金白银”推动农机化作业水平跃升,为春耕装上“硬核引擎”。
在红安县76%机械化率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兴隆合作社”将北斗导航、智能终端等科技成果注入传统农耕的持续努力。当老机手的经验智慧遇上新农人的数字思维,当“战三夏”的拼搏精神融合“云端种田”的创新实践,智慧农机在沃野田畴书写的正是“藏粮于技”的时代答卷。
链接: 我市八大农作物机械化作业率达79.2%
本报讯 (记者李娇)日前,从黄冈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截至2024年底,全市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土豆、棉花、大豆、花生八大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升到79.2%,标志着全市主要农作物全面进入全程机械化时代。
在装备升级方面,全市农机总动力突破416.44万千瓦,构建起现代化农机装备体系。保有量数据显示:拖拉机3.89万台、谷物联合收割机6741台、智能高速插秧机6572台,特别是30吨以上大型谷物烘干机达234台套,连栋温室面积扩展至25.7万平方米。9家本土农机生产企业和148个维修网点形成完整产业链,5家专业培训机构持续培养农机操作人才。
政策扶持成效显著。全年发放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4313.4万元,带动12632台新型机具投入使用,惠及9668户农户。创新实施的国债专项农机报废更新工程成效突出,1506.88万元补贴资金助力7716台老旧机具淘汰更新,2869户农民享受政策红利。重点推广的高性能播种机、智能插秧机等设备,有效提升粮油作物单产,破解丘陵山区作业难题。
安全生产筑牢发展基石。农业农村部门创新开展“送检下乡”服务,在合作社设立移动考点,实现新增大中型农机100%列管。全市2914名持证操作员通过严格考核,安全生产三年攻坚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
人才培育结出硕果,在湖北省第九届农机职业技能大赛中,我市代表队斩获团体季军,红安县选手吴昊勇夺“东方红杯”操作工亚军,市农业农村局荣获优秀组织奖。目前全市农机服务网络覆盖所有行政村,解放农村劳动力成效显著,为粮食安全提供坚实装备保障。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李娇 通讯员 阮祥才
编辑:何斌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