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织“链”唱“黄梅”

4月9日晚8时,在湖北小池滨江新区,光缆材料工程师柯征辉正沉浸在双重角色的切换中。白天,他是严谨的工程师,专注地盯着设计图纸,用专业知识勾勒着光缆材料的精密设计;夜晚,他化身戏曲爱好者,在宿舍里哼起黄梅调,演绎黄梅戏的婉转韵味。

柯征辉的日常,正是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织的生动写照——当古老的黄梅戏旋律与现代工业设计的图纸相遇,既续写着文化传承的篇章,也描绘着区域经济腾飞的新图景。

黄梅戏故里,悠悠黄梅唱古今;口子镇小池,发展磁场耀荆楚。

“恋”戏又“链”机, 同唱“天仙配”。

这个“机”,既是时代赋予小池之“机”。2012年,小池开放开发被列为省级战略,由此拉开“踏风而行”的序幕。

这个“机”,更是谋定而后动之“势”。综合实力由弱变强,GDP由2012年39.1亿元增加到135亿元,特别是近3年税收、财政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高质量快速增长,综合竞争力位居中部百强乡镇湖北省第6位。

千年古镇小池,正以追光者的姿态在光通信材料产业赛道疾驰。从“一根铜杆”到“千亿光链”,从“单打独斗”到“聚链成群”,这片热土用十年磨一剑的定力,书写着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链式思维重构产业版图。

黄梅县委常委、小池滨江新区党工委书记、小池镇党委书记商胜辉说,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中,小池以产业链思维破局县域经济突围战。立足“双百亿”(培育百亿产值光电主导产业、建设百亿投资印染专业园区)战略目标,精准绘制光电产业链图谱,将招商引资转化为“选商择资”。

时代精铜的精密铜杆与欣盛达的线缆产线隔墙配套,宇洪光电的网络线与科普达的护套料无缝衔接,黄鹤塑业从武汉整体迁移补足关键环节······

在小池临港产业园,园区企业“相互配套”并不鲜见:黄鹤塑业原是武汉的一家企业,也是宇洪光电的供应商。2016年,黄鹤塑业被精准招商落户小池,高峰期公司90%的产品都供应给了宇洪光电。

18家链上企业如精密齿轮般咬合运转,形成从铜基材料到光缆护套、从光纤预制到5G新材料的完整产业链。这种“葡萄串效应”让园区企业配套半径缩短至500米,2024年光电产业集群产值突破61亿元,较10年前增长近20倍。

创新裂变锻造硬核实力。

走进科普达新材料实验室,全球首创的拉伸流变工艺正在改写行业规则。这项与院士团队联合攻关的颠覆性技术,使物料损耗降低30%,年节约成本超500万元。从普通护套料到华为特种材料的跨越,从单一产品到八大系列、百余品类的突破,这家“小巨人”企业的蝶变正是小池创新驱动的缩影。

园区设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推动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累计攻克27项“卡脖子”技术,发明专利持有量年均增长35%。当传统制造插上科技翅膀,“小池智造”开始闪耀全球产业链——这里生产的特种材料进入华为供应链,精密铜杆服务九江万亿级电子产业。

生态赋能孕育发展沃土。

在宇洪光电车间,技术人员24小时内解决原料问题的“小池速度”,折射出独特的产业生态。政府搭建服务体系,建立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推行技术攻关机制。针对光电材料运输特殊需求,定制“水铁公”多式联运方案;着眼人才短板,实施“候鸟工程师”柔性引才计划;破解融资难题,创新“链式授信”金融产品。这种“如鱼得水”的生态,让企业专注“墙内事”,政府包办“墙外事”,成就了产业链90%的自我配套率。

走进小池滨江新区,塔吊林立的建设现场与机器轰鸣的智能车间交相辉映。从长江经济带到武汉都市圈,从光谷科创大走廊到九江电子产业带,小池正以“链主”姿态构筑跨区域产业生态圈。

一场关于纺织产业的“破茧行动”在小池正悄然展开,这里书写着“中部印染”逆袭的故事。

战略落子破解“中部之痛”。

纺织产业“起于棉、断于染、成于衣”的困局,曾是中西部地区难以逾越的鸿沟。黄梅县虽坐拥60万锭纺纱规模、5万台织布机的产业基础,却因印染环节缺失,每年逾20万吨白坯布不得不跋涉苏浙,仅运输成本就吞噬企业利润15%。

“产业链‘断链’如同卡住七寸,色布销售环节外流,每米布料附加值减少3元。”小池滨江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小池镇党委副书记陶爱华的感慨,道出中部纺织集群的集体焦虑。

转机来自2024年湖北省的产业棋盘——将小池绿色印染基地纳入省级战略,布局鄂东唯一规模化印染专业园区。政策东风下,热电联产、污水处理项目闪电推进,清江大道西延线贯通在即,一期4.5万吨污水处理厂加速建设……基础设施“七通一平”的推进速度,让“黄梅效率”成为招商金名片。随着滨江能源700吨/小时供热能力即将释放,园区正形成“能源岛+印染坊”的独特生态,吸引9家印染龙头携125亿元投资抢滩。

补链强链锻造“黄金闭环”。

在专业园区建设现场,湖北滨江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戴林祥指着纵横交错的管廊告诉记者:“这些‘工业血脉’未来将串联起印染企业的蒸汽需求,让‘隔墙供应’成为现实。”这种产业链思维,正重构黄梅纺织业的基因序列——向上游延伸,30万吨化纤项目补齐原料短板;横向拓展,数码印花、无水印染等12项新技术填补空白;向下游深耕,时尚创意设计中心让“黄梅制造”变身“黄梅智造”。

当一块块白胚布跨越千里辗转印染的历史被改写,当“黄梅速度”与“绿色基因”在专业园区激烈碰撞,这座滨江小镇以印染为支点,撬动百亿级纺织服装产业链升级,在长江经济带上勾勒出“一根丝”舞动千亿产值的壮阔图景。

从“纺织断链”到“百亿园区”,从“环境包袱”到“绿色引擎”,小池的破茧之路,恰是中国传统产业向新而行的缩影。

长江之滨,产业潮涌。

当“小池服务”成为鄂赣皖边界的新地标,这片56平方公里的临港热土,正以“营商软实力”锻造“发展硬支撑”。

从“保姆式服务”到“生态化赋能”,从“要素洼地”到“创新高地”,小池用“速度与温度”的双向奔赴,在县域经济赛道上书写着新时代的“梧桐引凤记”。

2023年春,双杰电气项目经理张德海带着投资方案走遍中部六省,最终将GPS定位锁定小池。“从土地摘牌到开工奠基仅用一个多月,专班代办12项审批手续,这样的效率长三角也罕见!”让这位见惯“江浙速度”的老工程人惊叹的,是小池独创的“四证同发”改革。政府将“等地期”变为“服务期”,专人服务驻企办公,硬是在传统审批流程中挤出三个月黄金时间。

比速度更动人的是温度。2024年初春寒料峭时,时代精铜车间却暖意融融——政府组建的“共享用工”联盟,将周边5个乡镇的闲置劳动力精准调度,破解了企业100余名技工缺口。总经理王国平感慨:“凌晨反映蒸汽压力不稳,天亮前开发区领导就带着热力公司技术团队进厂。”这种“把企业事当自家事”的诚意,让这家铜材巨头毅然追加投资建设二期项目。

在小池滨江新区,企业家们津津乐道“五个一”服务法则: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这背后是刀刃向内的改革: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将土地、能耗、资金等稀缺资源向优质项目倾斜;创新“链式金融”产品,为光电材料企业量身定制“订单贷”;实施“人才飞地”计划,在武汉光谷设立研发中心,实现“才在武汉、智赋小池”。

品牌裂变激活磁场效应。

营商环境的蝶变,催生“以商招商”的乘数效应。光电龙头宇洪落户后,主动牵线引进3家上下游企业;印染基地尚未完全建成,已有长三角6家服装企业预定产能。这种“口碑经济”的力量,让小池不断上演招商加速度。

数据印证着“小池品牌”的含金量:企业开办全程网办率100%,工程项目审批提速65%,市场主体年均增长23%。更深远的变化在看不见处发生——园区企业相互配套率达81%,形成“上午下单、下午送货”的协同网络;企业家们自发组建产业联盟,共享订单、合建实验室。

从“拼政策”到“拼生态”,从“单一服务”到“系统赋能”,当“小池服务”的金字招牌与长江经济带的浩荡东风相遇,这里激荡的不仅是产业崛起的春潮,更是一个中部小镇重塑营商高地的雄心。

黄梅县小池滨江新区,这片曾孕育了黄梅戏的土地,正以创新改革、蓄力发展的强劲动力,成为县域发展的增长极与新高地,在文化根脉与产业升级的双向奔赴中,奏响新时代的奋进之歌。

来源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邹德祥 通讯员 吴慕枫 詹丽君 郑鉴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