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 | “洲上人”印象
作者 | 尹宏伟
长江浩荡东流,途径我的家乡黄州区堵城镇时,向南折转,遗下一座树叶形状、翡翠般的江心洲——叶路洲。
今年四月,我随黄州区作协组织的“作家走基层”采风团,到蔬菜产业发展势头正劲的堵城镇叶路洲采风。
遥看杨柳摇曳的外岭江滩,参观整齐连片齐农生态农业公司温控大棚,踏访文化底蕴深厚的文昌阁……印象最深的还是余岭村吴楚南、吴易翔父子俩经营的湖北福耕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虽然我的老家与叶路洲只隔了一条并不是很宽的支江(叶路洲与堵城镇区之间的夹江),但直到上世纪末过江路修通之前,我很少到洲上去。之前印象较深的仅有两次,一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小学三年级暑假时,不到十岁的我坐渡船过江,到叶路洲卖冰棒,感觉洲上的人都非常淳朴、热情,五分钱一根的冰棒,不到一天时间,就卖出40根,赚了几块钱,高兴了好几天。
另外一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初中二年级暑假时,和同学相约,洪水时游泳过江,到对岸的外岭村圩堤边上去偷西瓜吃。好不容易游过江后,匍匐在翠绿的西瓜地里,摘下来的却不是正宗的西瓜,而是我们当地称为“打瓜”或“洗瓜”(成熟后砸开专门用来淘洗出西瓜籽的一种西瓜),籽多瓤少,食之无味。虽很懊恼和遗憾,但感觉洲上的人都非常勤劳,别处都担心洪水淹没而弃耕荒芜的江滩,洲上人却能充分利用洪水较小的年份,收获一季作物。
在福耕公司种植基地里,纵目四望,一千多亩平坦的土地上,村垸相连,田畴阡陌,耕机往来穿梭,俨然如一幅现代版的世外桃源图。
在与公司法定代表人吴楚南攀谈中了解到,他深耕农业二十余年,深知农村劳动力严重匮乏且年龄趋向老龄化及用工成本和农资生产成本的逐年上升的困境。为探寻出路,2014年9月他流转村里的土地1311亩,建设集种植、养殖、加工相结合,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综合型、科技型农业企业,积极拥抱农业新技术、新理念,为农村发展探寻新出路。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吸纳务工、订单种植、订单收购等方式带动周边150户农户务工增收。
这次采风活动,洲上人给我的印象是不怕苦、不服输。总想为他们再做点什么,所以,六月下旬,我又带领《这里是黄州》电视节目组再次造访福耕公司。
“嗨,大家好!我是堵城叶路洲的‘大黑哥’,今天推荐这个蔬菜中的‘牛肉’——‘洲之蔬’品牌豇豆,它条荚细长,翠绿光滑,不管是凉拌、热炒还是干煸都很美味!”我们下车后,便见到蔬菜分拣仓库,公司“农二代”负责人吴易翔在里面正对着镜头,卖力地通过抖音直播带货。直播的背景中,几名在蔬菜基地务工的大嫂,熟练地分拣刚刚从地里采摘回来的玉米、番茄、冬瓜、丝瓜、豇豆。
据“80后”的吴易翔介绍,大学毕业后,他在外打拼了9年。2022年,放弃已有起色的电子产品销售公司,回到老家余岭村,当起了“新农人”,帮助父亲打理家乡土地上的“新农活”。他组建“洲上人-大黑哥”直播带货团队,以真实的果蔬采摘、挑选、包装为场景,带网友“沉浸式”购物。他们在镜头前一边热情推介着“叶路果蔬”,一边介绍本地的风土人情,让广大网友更直观地感受到“叶路果蔬”的鲜与美,感受到当地蔬菜产业发展的勃勃生机,让更多的瓜果蔬菜从“地头”直达消费者的“餐桌”。
优质的农产品生产出来了,但销路不畅一直是公司的“痛点”。虽然公司也打通了商超、各大市场档口等渠道,但公司生产的蔬菜、水果没有品牌,市场认可度不高,导致价格一直上不来。
“我回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注册‘洲之蔬’品牌,通过网络来拓展销售渠道。目前,我们的蔬菜、水果已卖到了四川广元、吉林长春,福建泉州、福州,江西南昌等省市。”吴易翔借助网络平台,让没有“身份”的优质农产品有了响亮的“名号”,“跨”市出省,“走”向全国。
直播团队让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直播成为新农活。他们每天都线上直播,吸引粉丝客户线下前来采购;视频号、抖音号日更2至3条,平均单条浏览量均过6万,每天仅粉丝直接过来采购的果蔬就有4000多元。
“前段时间看到他们的抖音直播后,我隔两天就来采购一次,这里的西瓜、玉米糖分合适,品质非常好,我们卖出去后,回头客特别多。”前来采买的团风县得胜菜场的商户赵琳一边搬运西瓜,一边说。
回程的车上,同行的媒体人都不住地点赞“新农人”吴易翔,借助新媒体优势,一根网线、一部手机,连接了城乡,对接着产销,以手机为“新农具”,把直播带货作为“新农活”,带领消费者“云进村”采购农产品,让“待字闺中”的优质果蔬搭上网络“快车”,凭借“小屏幕”打开了“大市场”。
车到王岭过江路,一边是高速发展的堵城镇区黄团一体城市走廊、产业走廊、生态走廊,一边是叶路洲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武汉市区“后花园”、武汉城市圈“菜篮子”,放眼望去,满目翠绿,升腾起绿色的希望。
回想起“堵城无城、叶路无路”这句老话,新一代洲上人给我的印象是朝气蓬勃,有敢闯敢拼、敢为人先的勇气和精神。
主播
黄冈广播电视台张晓雨
来源:黄冈融媒体中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