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将红色研学融入“大思政”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若水

近年来,红色研学“热”力十足,被视为行走的思政课,“金课”迭出。孩子们一路看、一路听、一路思考,红色力量的冲击,在学生们的思想中激起层层涟漪。

红色研学旅行具有鲜明的优势和特点。首先,吸引力强。红色研学旅行,让孩子们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激发他们关注与探索的欲望。其次,真实度高。红色研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在详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上,还原历史情境,让孩子们置身历史事件中,实现对历史的再学习和再认识。再次是交互体验感强。孩子们用脚步去丈量,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多个维度沉浸其中、深受感染。四是教育效果好。红色研学让孩子们身临其境,触发“在场”感,是“身体—心理—情感—思想”的次第进阶,是由“身至”带动“心入”,由“心入”产生“共情”,由“共情”达成“共鸣”,有助于形成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红色研学,底色是红,关键在学。黄冈,红色文化“沃土”,红色资源“富矿”。红色,是黄冈最耀眼的底色。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七里坪革命旧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陈潭秋故居……红色旧址星罗棋布,让红色文化可触可及、可感可知,是学校、社会、研学基地共同的任务,是铸魂育人最好的选择。

以守正为本,在固本培元中赓续红色脉络。“守其正”,就是要继承好红色革命传统,讲好红色故事,传播好红色精神。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寓教于游之中,见人、见物、见精神,不断提高黄冈红色主题的辨识度。一要讲好“信念坚定,紧跟党走”的故事;二要讲好“敢为人先,不屈不挠”的故事;三要讲好“刚强勇毅,艰苦奋斗”的故事;四要讲好“不图名利,无私奉献”的故事,让红色文化更加生动、鲜活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

以创新为要,在锐意开拓中谱写铸魂育人华章。“创其新”,就是以“学”为中心,以红色资源补钙壮骨,把红色基因融进血液,不断丰富新场景新模式,推动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的深度融合。一要创新传播形式,让红色文化更加可感可知;二要转化话语表达,让红色研究成果更加可亲可近;三要面向青少年群体,让红色文化根植于心。实践证明,以细节说服人,用故事感染人,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提高现场教学水平,才能让红色研学出新出彩,让红色教育入脑入心。

如,一些学校紧跟时代,推出“思政课VR体验”,通过VR技术参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成就等方式,增强学生们的实地观感,让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出教室,也让红色文化资源走进课堂。此外,不同的学科也应该开拓思路,将红色文化资源应用到教学中。如,在物理课讲授航天知识时,如果能够结合“两弹一星”元勋事迹和载人航天精神,学生就更容易对相关知识产生兴趣;在生物课讲授生物体知识时,可以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其中,这种人文情怀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当然,对教育者来说,在运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中,以人格去影响人格,用情感来建立情感,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只有做到课堂内外言行一致、自觉践行所教所讲,严于律己、表里如一,才能真正用理论引导学生、用情感感化学生,在学生面前有说服力,进而让红色基因厚植孩子们的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