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 建设健康麻城

麻城市卫生健康局党委书记、局长 熊林波

步履不停,逐心而行。行远自迩,笃行不怠。

站在甲辰龙年岁末,回首这一年,麻城卫健一班人始终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庄严承诺为宗旨,聚力奋进,砥砺前行。

这一年,我们聚焦重点,靶向发力,坚持做改革发展的记录者和推动者。我们以“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康复回基层”为目标,不断完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内部架构、管理制度、议事规则,常态化推进资源下沉,一体化建设信息平台,精准化调整医疗布局,长效化提升服务质量,县域就诊率达到94.45%。大力弘扬王叔和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麻城市中医医院顺利通过三级乙等中医医院评审。弘扬王叔和文化和中西医旗舰医院建设的经验做法被国家卫健委作为典型案例大力推广。

这一年,我们精准施策,多点发力,坚持做描绘民生画卷的践行者和担当者。统筹推进医学影像、检查检验、心电诊断、病理诊断、远程诊疗等共享中心建设,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报告共享”,积极构建“1+3+N”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初步实现病理服务数字化、智慧化、精准化。持续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全市已实现互认项目135项。做实“一老一小”健康服务,全市累计开办托幼机构32家,可提供托位3000余个。推动第六人民医院、麻城市精神卫生中心、南湖卫生院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协助南湖关厢社区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社区。高质量实施妇女“两癌”筛查服务,近3年累计筛查15万人。

这一年,我们聚焦基层,笃定前行,坚持做服务能力提升的创造者和奉献者。麻城市人民医院积极打造大别山区域性中心医院,危急重症、疑难杂症等综合救治能力全面提升。稳步推进基层卫生院建设。医疗机构成功创建市级重点专科62个、省级重点专科34个,7家基层医疗机构成功创建心律失常防治站。持续做好健康帮扶工作,有序推进30种大病集中救治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乡村医生赵基贵被评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老中医张自强被评为2024“荆楚楷模·最美健康守护者”。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收官之年,是“十五五”发展谋篇布局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新的一年,我们将学思践悟、干字当头、主动作为,聚力书写全民健康“新答卷”。

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围绕“三强”目标,以“六统一”管理为抓手,从能力提升、创新服务、数字赋能、三医联动等方面发力,加快构建全域一体统筹、资源分配合理、内部管理规范、分级诊疗有序的市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确保到2025年,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2%以上、基层首诊率达到65%以上。

以打造大别山区域性中心医院为定位,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巩固麻城市人民医院“三甲”创建成果,持续加强专科、管理等能力建设,强化与市外三甲医院合作联动,拓展新技术应用,提升重大疾病诊疗能力,更好辐射大别山周边县市,助力麻城及黄冈高质量发展。

以信息化赋能医共体建设为支撑,实现医疗资源互通共享。进一步整合全市医疗机构健康信息平台,加快全市医疗健康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智慧医院建设,开展“互联网+”服务,实现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检查报告线上查询、信息数据高效利用。统筹推进医学影像中心、检查检验中心、心电诊断中心、病理诊断中心、远程诊疗中心等五大共享中心,实现“基层检查(按基层医疗机构标准收费)、上级诊断、报告共享”。

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为基础,推动“治病”向“防病”转换。持续健全完善市乡村三级公共卫生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深入推进“323”攻坚行动,全面落实“防、筛、管、治、研”“五位一体”策略,深化“三高共管、六病同防”,提高防治成效。强化重点传染病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增强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医疗救治等能力,健全完善医共体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实现与省、黄冈市传染病监测与应急指挥体系联通联动。

以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重点,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坚持“以文养医、以医带药、以药兴产、以产惠民”原则,在黄冈创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作中积极争创先行区,全力打造“一谷三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传承弘扬好以王叔和为主的中医药文化,发展壮大以菊花为龙头的中医药特色产业,全面促进中医药事业、文化、产业三位一体高质量融合发展。

以项目谋划推进为引擎,夯实卫健事业发展硬支撑。谋划一批补短板、强弱项、提品质项目,在争取政策和资金上抢占先机,加快项目落地。进一步统筹全市医疗、养老、康养、托幼等资源,将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医养康养作为主攻方向,招引一批大健康产业落地见效。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