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2021年9月,大别山精神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大别山精神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建立,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区,由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和革命群众,为了民族解放、人民独立,在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革命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革命信仰、革命行动、革命品质的革命精神总和。大别山精神是大别山这片红色热土上28年红旗不倒、22年武装斗争不断、21年根据地活动不停的生动写照。
黄冈位于吴头楚尾和鄂豫皖赣四省交界处,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黄冈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英勇奋斗,始终坚持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不间断、党组织的活动不间断、武装斗争和革命根据地建设不间断,英雄的黄冈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大别山精神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黄冈是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发源地、重要形成地、重要实践地,当之无愧是大别山精神的重要诞生地。
黄冈是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发源地
伟大的革命精神与伟大的革命实践密不可分。大别山精神的孕育、产生、形成、发展离不开黄冈,黄冈在大别山区最先传播马克思主义、最先大规模兴起农民运动、最先创立党的组织、最先揭开革命斗争序幕、最先爆发武装起义。在这“五个最先”中贯穿着一条精神红线,蕴含着黄冈人的精神基因密码。早在新石器时代,黄冈地域就有人类居住,在千百年来历史长河中,长江文化、荆楚文化与吴越文化、中原文化乃至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形成独具特色、通化变异、多样共生、博大精深的黄冈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孕育、转化为黄冈人敢为天下、不屈不挠精神特质和“不服周”、不服输的精神风骨。每当时代变革大潮到来,黄冈人民敢于斗争,勇立时代潮头,以顽强斗争打开事业新天地。正是这种文化特质传承,进入近代以后,“惟楚有才,鄂东为最。”黄冈一大批先进分子应运而生,走上探寻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在伟大的革命实践中黄冈成为大别山精神的发源地。
革命先驱孕育大别山精神。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前后,黄冈一批在北京、上海、武汉的仁人志士和青年学生,通过办校、办刊、办报、书信联系或返回家乡等方式,在工农民众和青年学生中,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展革命活动。这其中以党的一大代表、党的创始人董必武、陈潭秋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先驱播下革命火种,点燃鄂东、点燃大别山区,直接孕育了大别山精神,成为大别山精神领袖。董必武虽然没有参与黄麻起义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建,但作为武汉中学的创始人、主持人和在大别山区率先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播火人,是黄麻起义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建的精神领袖,其提出的武汉中学校训和家风“朴诚勇毅”成为大别山精神的源头。董必武后来在怀念战友陈潭秋时深情地说:“湖北和大别山革命斗争,我有点火作用,他(陈潭秋)把火搞大。”李先念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深情地说:“董老是湖北革命的老祖宗,是湖北和大别山革命的一面旗帜,我们这些人都是他的徒子徒孙。”1920年3月,董必武在武汉创办私立武汉中学,成为大别山区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培养革命人才的基地。从1921年至1927年5月,武汉中学师生建立的党组织遍及36个县,党员总数达1.4万余人。陈潭秋、陈荫林、刘鼎三、钱亦石、黄负生、刘子通等先后在校任教,黄安的董贤钰、张仁达、王鉴、雷绍全、王秀松、汪奠川、赵赐吾,麻城的王幼安、蔡济璜、刘文蔚、桂步蟾、徐子青、徐其虚,罗田的李梯云,大悟的张书田,黄陂的潘忠汝,新县的王志仁,光山的熊少山、杜彦威,商城的袁汉铭、董汉儒,英山的陈卫东等一大批大别山区学生在武汉中学就读,并利用同乡、师生和同宗等关系,假期回乡传播革命火种。其中的很多学生成为黄麻起义的领导者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早期创始人。黄麻起义行动指挥部11名成员中总指挥潘忠汝和成员王志仁、蔡济璜、汪奠川、王秀松,商南起义总指挥徐子清、副总指挥肖方、重要领导成员徐其虚,均毕业于武汉中学。他们在董必武、陈潭秋的影响下,成为大别山区革命的中坚力量,集中展现出大别山精神的团结奋斗、勇当前锋的深刻内涵。
建党活动萌芽大别山精神。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在建党之初,黄冈革命先驱沿着两条路线开展建党活动,其路殊途同归,既有在大别山区最先建立的党组织,又有一些先进分子独立开展的建党活动。革命先驱的建党活动,为形成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大别山精神的萌芽作出了重要贡献,集中体现了黄冈革命先烈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黄冈革命先烈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黄冈人民的血脉之中,为大别山精神提供了丰厚滋养。1920年8月,董必武、陈潭秋等7人(其中黄冈籍5人)在武汉成立共产党武汉支部,这是全国第二个党的早期组织。1921年农历7月,陈潭秋回到家乡黄冈县,建立中共八斗湾、陈策楼两个党小组,这是湖北省第一个农村党组织、大别山地区最早地方党组织、全国最早农村党组织。1924年8月,陈潭秋在陈策楼建立中共黄冈支部,这是鄂东地区也是大别山区建立的第一个县级党组织。1921年7月,恽代英、林育南等20多名青年,在黄冈县八斗湾成立共存社,其宗旨与党的一大纲领基本精神完全一致,当得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消息后,共存社停止活动,恽代英、林育南等纷纷加入中国共产党。共存社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独立建党的伟大探索,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世界意义,说明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中国革命,已经成为当时中国革命者的共同愿望,并表明即使没有共产国际和苏俄的帮助,中国迟早也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黄冈先进分子的建党探索,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锐气、为百姓冲破黑暗的正气,充分彰显大别山精神的勇当前锋、不胜不休的内涵特质。
革命斗争催生大别山精神。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人民从此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大别山精神是黄冈在大别山区最先揭开革命斗争序幕、最早兴起大规模农民运动、最先爆发武装起义的必然产物。1923年冬和1924年春,武汉中学黄安籍、麻城籍学生党员分别成立中共黄安工作组和中共麻城工作组,回到黄安、麻城宣传马克思主义,播撒革命火种,揭开大别山地区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序幕。后来,在这两个工作组基础上成立的黄安县委和麻城县委在湖北省委和黄麻特委领导下,组织发动“九月暴动”和黄麻起义,举行“二次暴动”,割据柴山保,开始创建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924年至1927年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大别山区农民运动如暴风骤雨般蓬勃兴起迅猛发展,对大别山区的革命斗争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1924年,黄梅县党组织在蒋家咀建立农民研究会,这是鄂东及大别山区第一个农民运动组织,到1926年10月,黄梅县农民协会会员达10万人。到1927年6月,黄冈8县有6县成立县农协,共有87个区、1534个乡建立农协组织,会员76.5万人,占湖北省会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黄冈县会员24万人,居湖北省各县之首。农民协会中的不少骨干分子后来成为当地的党团组织和武装起义的发起人。1927年八七会议后,爆发黄麻北部山区暴动和黄冈回龙山暴动、蕲黄广暴动。11月13日,黄麻起义爆发,这是继南昌起义和湘赣边秋收起义后党领导的又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是土地革命时期爆发在长江以北地区第一次大规模的完全意义上的农民武装起义,是一次较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时间持续最长并实现全境完全解放的武装起义,打响了鄂豫皖边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8日,黄安县农民政府成立,这是大别山区第一个,也是全国最早县级红色政权之一。从黄麻起义,到木兰山打游击,再到开辟较稳定的柴山保革命根据地,再到建立红四方面军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黄冈人民和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催生大别山精神。
黄冈是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形成地
伟大的革命精神因其特定地域、特殊环境、特别人民而形成,必将随着伟大的革命斗争永放光芒。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创建了包括黄冈在内的鄂豫皖苏区,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苏区。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创建和发展广阔的鄂东抗日民主根据地,是新四军五师前进出发地和后勤补给基地、兵源补充基地。解放战争时期,中原突围,打响了解放战争的第一枪;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加快解放全中国进程。在黄冈大地一幕幕上演的历经千难万险、浴火重生的中国革命经典史诗,推动了大别山精神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孕育出“坚守信念、紧跟党走,顾全大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不胜不休”大别山精神的精髓要义。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中心的黄冈“坚守信念、紧跟党走”,为大别山精神形成作出伟大贡献。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黄冈人民和革命先烈以执着坚定的革命信念、英勇无畏的革命气魄、百折不挠的革命斗志、紧跟党走的革命情感,敢为人先、勇当前锋,做前人没有做过、干过去没有干过的伟业,谱写出大别山精神,铸就大别山精神的灵魂。1930年6月下旬,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红安七里坪成为鄂豫皖边区前期首府。至1932年6月上旬,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军发展到4.5万人,地方武装发展到20万人以上,面积达4万余平方公里,人口350万,拥有黄安、商城、霍邱、罗田、英山5座县城,建立的26个县革命政权,其中黄冈有9个。黄冈在根据地中不仅辖区面积、所属县域和辖区人口占绝大多数,还在不少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正如徐向前元帅谈大别山根据地和红军时指出:“记得1929年,我奉党中央命令,到鄂豫皖苏区工作,当时那里的革命力量还比较弱小。但是,那里的红军和人民,敢于正视挫折和失败,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都始终保持着必胜的信念,保持着一种超凡的胆魄和毅力。他们坚持斗争,善于斗争,在党的领导下,终于使根据地和红军迅速发展起来。而无数大别山的儿女,也正是从那里开始了自己光荣的革命生涯。”
中国革命战争历史转折地的黄冈“顾全大局、团结奋斗”,为大别山精神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鄂豫皖苏区能够‘二十八年红旗不倒’、新四军能够在江淮大地同敌人奋战到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能够站住脚、扎下根,淮海战役能够势如破竹,百万雄师过大江能够气吞万里如虎,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之时,黄冈人民和革命先烈始终以顾全大局、勇挑重担的革命品质和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顽强斗志,以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踊跃参军参战,积极支前奉献,克服一个个艰难险阻,战胜一个个荆棘坎坷,用牺牲和奉献书写大别山精神,丰富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内容。中原突围,张体学率领由黄冈子弟兵组成的鄂东军区独立第二旅,掩护主力突围后,接到中央电报重返大别山,在面临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坚守信念、顾全大局,作出正确抉择,掉头扎进敌人包围圈,将数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牵制在大别山区一年之久,6000余人的独二旅剩下300余人,牺牲小我赢得中央全局战略实施。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蕲春高山铺战役使得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区站住了脚,创建了包括28个县的全部和8个县的大部,方圆数百里,人口1200万的大别山解放区。渡江战役,黄冈组织了声势浩大支前活动,共筹集1.2亿斤粮食、7000多万斤柴草、1000多万斤食盐、1500只民船,100多万民工运送粮草、修路搭桥、筹制船只,积极支援解放军35万人、3万匹牲口渡江,成为“战争史上的奇迹”。
28年红旗不倒的黄冈“勇当前锋、不胜不休”,为大别山精神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两年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和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黄冈人民和革命先烈始终以顾全大局、勇挑重担的革命品质和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顽强斗志,与数倍于己的强敌反复“会剿”“围剿”“清剿”“扫荡”中化失败为成功、积小胜为大胜,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矢志不渝、坚韧不拔,不断将革命推向前进,创造出28年红旗不倒的人间壮举,生动诠释大别山精神的精髓要义,赋予大别山精神基因特质。在恶劣斗争环境中,黄冈党组织被敌人一次次摧毁,人民军队被一次次打散,经历种种磨难,一次次又在战火中重建、发展,领导群众坚持长期斗争闯出一条新路。在革命最艰苦时,大别山游击战士在石壁上刻下“树也砍不完,根也挖不尽。留得青山在,到处有红军!”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从未间断的党组织、游击战士的石刻等等,无一不体现出勇当前锋、不胜不休精神内涵,是黄冈军民一往无前、英勇无畏的真实写照。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六军、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等工农革命军,红十一军三十一师、红一军、红十五军、红四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七军、红二十八军等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重建)两支长征主力红军,在黄冈诞生、组建、重建。红二十五军离开大别山北上长征后,在鄂豫皖边区革命的危急关头,第三次重建红二十八军,使党从1927年黄麻起义以来进行的革命斗争和创建的根据地得以继续和发展。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黄安七里坪成为华中敌后抗战三大战略支点之一,开辟(黄)冈西沿江湖区根据地、鄂东北游击根据地、鄂皖边游击根据地等鄂东民主抗日根据地,范围扩大到豫东、皖西、鄂南、赣北等地区20余县广大农村,先后建立独立游击第五大队、新四军游击第六大队、新四军江北游击第八大队等抗日武装,打响大别山敌后抗战第一枪,新四军五师创建的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建立了38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解放战争时期,黄冈党组织带领广大群众积极支持战争,坚持必胜信念、不胜不休,直至取得胜利。群众宁肯自己饿肚子也要把最后一碗米献给人民军队,如地瘠民穷、群众多半糠菜度日的罗田县落梅河一带,就先后献出军粮两万多斤、蔬菜上千担、食油500斤、土布400余匹、军鞋2400余双。
中国革命人才重要成长地的黄冈,英雄群体为大别山精神形成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黄冈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流血牺牲,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共同铸就大别山精神,集中体现出大别山精神特质内涵,生动彰显大别山精神的灵魂“坚守信念、紧跟党走”,生动表达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内容“顾全大局、团结奋斗”,生动实践大别山精神的特色基因“勇当前锋、不胜不休”。黄冈先后有100万余人参军参战,44万余人壮烈牺牲,其中登记在册烈士5.3万余人,有据可考的正团职以上红军将领482名,包括黄麻起义的领导者和鄂豫皖红军及根据地创始人王志仁、吴光浩、刘镇一、潘忠汝、戴克敏、刘文蔚、曹学楷、徐朋人、吴焕先等。他们身上鲜明烙印的坚守信念、紧跟党走和顾全大局、勇当前锋的品格,是大别山区共产党人对党、对人民、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典范。如立志“不肯昏庸同草木,愿输血汗改山河”的黄麻起义总指挥潘忠汝,六进六出黄安城,肠子打穿了仍坚持指挥战斗,为掩护战友不幸英勇牺牲,年仅21岁。黄冈有创党立国建军参与者、新中国建设领导者,从这里走出2位国家主席、2位党中央副主席,3位党的一大代表、3位军事家、3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3位全国政协副主席,5位副总理,7位政治局委员,43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100位开国将帅,以及300多位省部级以上高级干部。不仅有代表共产国际支持毛泽东和在关键时刻挽救革命挽救党的张浩(林育英)、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并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的宛希先、中国早期工人运动领袖林育南、杰出的青年运动领袖李子芬等等,还有愿随先烈葬黄花的张行静、乞丐县长张凤林、饮弹从容向天笑的邓雅声、飞跃响水崖的梁桂华、红军干娘周家姆、革命母亲徐正修、舍子救伤员的陶子荣、大别山上七枝花等等不胜枚举的英雄群体。红安输送到革命队伍的数万人中,到新中国成立时只有600多人,有7人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61人成为开国将军。他们身上共同体现出坚守信念、紧跟党走,顾全大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不胜不休的精神风范,是大别山精神的生动书写。
黄冈是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实践地
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新中国成立后,黄冈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勇气概,在黄冈这块曾经饱受饥荒苦难的红土地创造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天换地的历史性奇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惊天动地的历史性成就,生动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光芒,生动践行了大别山精神的时代内涵。
革命老区精神是大别山精神在黄冈的丰富实践。在黄冈这片红色热土上铸就的“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黄冈革命老区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别山精神的重要特质元素。在建党之初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为缔造新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丰富和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新中国成立后,黄冈革命老区精神接续传承,历久弥新,不断推动新时代黄冈高质量发展。“万众一心、紧跟党走”。革命战争年代,黄冈人民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无论是革命、建设、改革还是迈步伟大复兴新征程的赶考路上,黄冈人民始终相信党、坚信党、依靠党,在党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在黄冈大地上书写出一个个流传久远的人间神话。“朴诚勇毅、不胜不休”。革命战争年代,黄冈人民“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图贡献,不图名、不图利”的“一要三不要”“一图两不图”精神,抒写出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崇高品质和勇当前锋、舍生取义的宝贵品格。无论是在“三年自然灾害”“九八特大洪水”等灾害面前,还是在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中,黄冈人民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在党的领导下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创造出一个个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大别山精神在黄冈的生动实践。过上美好生活是革命先辈和黄冈人民的梦想和追求。在党的领导下,黄冈人民经过百年奋斗,走过百年光辉历程,创造百年伟大成就,在黄冈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黄冈篇章。到2020年底,累计实现102.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9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红安、罗田、英山、团风、麻城、蕲春6个重点贫困县(市)全部摘帽。特别是2020年,面对世纪疫情、严重汛情带来的“加试题”,圆满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确保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底线不破、后墙不倒,做到了质量更高、成色更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是黄冈党员干部群众“一个汗珠摔八瓣”干出来的,是奋斗者“不服输、不认命”拼出来的。充分彰显了大别山精神在黄冈大地的时代回响,在黄冈人民血液中流淌,成为黄冈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最强音。
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黄冈篇章是大别山精神在黄冈的伟大实践。在黄冈这块红色热土上,中共黄冈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殷殷嘱托,全面对标对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勇于向改革创新要动力、要活力、要红利,认真梳理优势和短板,充分发挥黄冈“好山好水、好文化、好物产、好区位”比较优势,对内整合,对外开放,坚持在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聚焦强县工程和乡村振兴主攻方向,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供应链体系建设为抓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城镇和产业“双集中”发展为切入点推动新型城镇化,以信息化赋能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为载体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建立市级发展调控机制,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中当先锋、打头阵。黄冈市融合型教联体改革走在全省前列,紧密型医共体和城市医疗集团改革、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蕲春蕲艾、浠水鸡蛋等特色农业“三品一标”和供应链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不以黄冈为世界、而以世界谋黄冈,改革成为新时代黄冈最鲜明、最鲜亮的底色,推动黄冈发展战略更加精准有效、发展蓝图更加务实高效。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黄冈这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上点燃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老区干部群众正意气风发向着以强县工程和乡村振兴为主攻方向实现黄冈现代化路径大踏步前进。
历史是奋斗者的坐标系,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大别山精神、黄冈革命老区精神,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强县工程为抓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黄冈篇章凝聚奋进力量。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黄冈市史志研究中心主任 江明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