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学梦故事

(一)

那年,我们几十名生龙活虎的文学青年,被挑选到培养作家的文学殿堂北京鲁迅文学院研修培训。这是一种多么荣耀的享受啊!人的整个灵魂被文学和作家的魔力吸引着,总感觉一切是那么美好而神圣!

到北京鲁迅文学院学习,每位学员要交500元。我那时每月的薪金只有几十元。我有两个孩子,一个读小学,一个上幼儿园。我的爱人在村办企业里上班,工资是浮动的。母亲年近70岁,身体不好。500元钱,在当下不值一提,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没有办法,我这个平时“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所谓硬骨头,为了圆自己的文学之梦,只好放下架子,厚着脸皮向爱人求救,要她找单位的领导,在村办企业里帮我借到500元的学习费。还好,那位领导满口应允,并说知道我家困难,如果一年时间还不清,用两年时间还账也可以。他不但借给我应交的学习费,还多借给我几百元作为学习期间的生活费用。这么多年来,就是他们这些好心人,为我这位文学创作之路中的跋涉者,甘当无私的摆渡人和助我攀崖的垫肩者。

(二)

我是1990年4月3日去北京的。

我们这帮文学梦的痴迷者,求学期间,除了每周听三个半天或是四个半天的课以外,其余的时间我们不是到图书馆看书,就是在宿舍里写作。

一天上午,班主任罗老师说不上课,《人民文学》杂志社的两位副主编崔道怡、王朝垠,鲁院的教务长周艾若、普及部主任王彬,还有《十月》等大刊的主编等老师分三组带领学友们座谈。我被分在一组,由崔道怡和王朝垠两位老师领着十五位学友到北京经济学院小会客室里座谈。学友们相互之间询问和猜测着,不知道有没有学友的作品上北京的大刊。大家都说我们这个组的水平最差,我们的作品不可能选上。我1990年以前,在文学创作上虽然没有做出什么特别成绩,也在省级正规文学刊物上发表过两部中篇故事,发表过诗歌、散文和纪实文学作品;还与熊召政、姜天民等六人合著过一本故事集《虎口开花》,70年代被荐参加过“黄冈地区重点业余作者文艺创作座谈会”,还参加过“湖北省重点业余作者文学创作座谈会”,与当时名噪文坛的湖北高手们同享文学“盛宴”。我相信学友们比我强,当然我也没觉得自己很差,作品能否选中无所谓,听一听大师们评讲学友的作品,也是极难得的学习机会。于是,我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聆听两位老师讲解作品。崔老师评析了两位学友的作品以后,王老师就拿着一叠学友的稿件,问:“哪一位是张保良?”我立即起身作了回答。王老师含笑向学友们说:“张保良《八爷的拐杖》作品中,所描写的八爷这个人物形象写绝了,写绝了,写绝了!”王老师这样肯定我,确实让我和学友们大吃一惊。他还告诉我《人民文学》拟刊发此稿。我们这些“文学疯子”听说作品能上大刊,比连升三级官、连加三级工资还要高兴。

短短的3个月时间,如一缕春风轻拂,用不悔的青春构筑文学梦的学友们,相拥相泣后,为创造美好的未来而挥手各奔东西。

我从北京回英山不到一个月,《人民文学》杂志就给我寄来了定稿清样。我创作的短篇小说《八爷的拐杖》,拟发《人民文学》1990年7—8期合刊上,同期发表小说的作家有邓友梅、贾平凹等全国有影响的大作家。我的作品居然被列入全国十名新秀作品中,我对今后的文学之路充满了期待。

这篇小说发表后,给我做“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梦增添了缤纷的异彩,我在每天保持十多个小时的工作之余,仍然夜以继日地爬格子,为我心中的文学形象而呕心沥血。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相继在《长江文艺》《北京文学》《中国风》《芳草》《星火》《小说天地》《野草》《佛山文艺》等文学期刊及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西安出版社、作家出版社、湖北少儿出版社等发表和出版中、短篇小说、散文、故事、纪实文学等作品,还有多篇作品获奖。我也于1992年获湖北省自学成才奖,1993年被破格录用为国家公务员。

我永远不会忘记,在圆我文学梦过程中做苦行僧的日子里,许多领导、老师和朋友都向我伸出温暖之手,在我迷茫困惑之时牵我一把,送我一程,许多情深义重的往事,使我终生难忘!

(三)

记得20世纪70年代,我刚开始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牙牙学语的时候,县文化馆就安排我参加全县文艺创作座谈会、文学创作学习班、黄冈地区重点作者培训班等学习培训活动。抽调熊召政、姜天民、马大泉和我等六人组成“英山县农业学大寨故事集《虎口开花》写作组”,下乡采访、创作。我还与武汉歌舞剧院下派到英山体验农村生活的编剧、作曲家曾令鹏一起,走西河、跑东河、访南河,写出了唱响全国的“英山人民英雄汉”的歌曲。

为了将我创作的小戏推到黄冈地区参加小戏会演,熊召政和南河区文教站的王中生,到我下乡的英山、浠水、蕲春三县交界大山上的塆中,与我一起修改小戏。白天,我们躺在山凹的草坪上晒着初冬的暖阳,说戏改戏;夜晚,我们三人挤在我的单人床上,还是说戏改戏。如果有人来了灵感,就点着昏暗的柴油灯,吸着难闻的柴油味,还是改戏,困了就倒在床的一角,一会儿就呼噜声响。为了文学,其乐融融。

由于酷爱文学创作,因劳累过度成疾,我险些命丧黄泉。

1996年9月,在黄冈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地区作家协会主席丁永淮关心和协调下,我被调到英山县委统战部工作。对于我这位热爱文学创作的人来说,能够接触各界及各阶层的人士,观察多姿多彩的新生活。于是,我又开始了终生痴爱的文学创作。

在之后的业余文学创作生涯中,我还得到《人民文学》杂志社等三十多家报刊编辑和朋友的指导、帮助和关照,发表了一定数量的作品。是他们为我在文学之路攀爬陡坡时推我一把,涉涧过坎时牵我一程,他们对我的情义如和煦的阳光,永远温暖着我的文学人生。 

(作者:张保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