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皎月 通讯员 段新祥 丁思凡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市人大常委会“2024年黄冈环保世纪行”活动小组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小野带领下,先后赴红安、麻城、罗田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参与活动的部分人大代表对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给予高度认可。
2024年12月,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对市直相关部门开展工作评议,市生态环境局获全票满意。部分委员认为,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生态环境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担当大责,迎接大考,促进大变,美丽黄冈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聚焦“小流域”综合治理
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向奔赴
网红直播+留守妇女带动+现场直播。堰头垸村让菊花、南瓜、板栗等农特产品走上“云端”,年销售额达1800余万元。
传统村落+康养民宿。桐枧冲村每年旅游人流量达15万人次,带动43户农民吃上旅游饭,村级实现增收20余万元。
一朵菊花被做大做强。张家墩村建设高新技术产业链菊花产业园,发展菊花科研、示范种植、精深加工、园艺养生、观赏旅游等多种业态,全村菊花种植面积达3100余亩,30人从外地回流返乡在园区务工。
2024年12月27日,“黄冈环保世纪行”活动中,部分省、市、县人大代表齐聚一堂,调研小流域综合治理推进情况。省人大代表、麻城市黄土岗镇堰头垸村党总支部书记杨作柱,黄冈市人大代表、麻城市黄土岗镇桐枧冲村党总支部书记王显教,麻城市人大代表、黄土岗镇张家墩村党支部书记张华,纷纷“晒”出黄土岗镇开展小流域治理取得的成绩。
2024年,围绕“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目标,麻城市展开芭茅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91个治理、建设和改革项目落地见效。截至目前,整治水库塘堰41口,新建沟渠39公里,河道清淤除杂19.3公里,水系畅通率和河道生态基量保证率均提高到100%,小流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全覆盖。
网红之家堰头垸村,康养农场桐枧冲村,菊园张家墩村,田园综合体伍家河,洪家河村大龙山庄,小漆园村古村落群,新屋河村百川书院,美丽乡村严家畈、水寨村。一条河流,描绘出黄士岗镇全域农文旅融合发展图。
“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库和河流水质分别提升到Ⅱ类和Ⅲ类以上;多彩旅游路伸长11公里;菊花就地转化增值6倍。”市生态环境局麻城市分局副局长张向阳介绍,芭茅河小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有效改善、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转变,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向奔赴。
2024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安排,组织专班编制《黄冈市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在白莲河流域实行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试点,在所有县(市、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10个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共实施项目379个,已完工项目277个,正在实施91个。
聚焦“两山”理念转化
从生态品牌和绿水青山间捧出“金饭碗”
标准化养羊、污水深度处理、废弃物综合利用……走进罗田县三里畈镇錾字石村柿里牧歌农文旅区,市人大代表、罗田县融媒体中心播音员杨芬感叹:“这与我之前看到的大不一样,变化太快了。”
柿里牧歌农文旅区立足黑山羊、甜柿、温泉金字招牌,抢抓农文旅融合新机遇,打造集民宿、农耕、研学、休闲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景区。2023年10月开园至今,累计接待游客30万人次。2024年锦秀羊产销两旺,在盒马、麦德龙、山姆等新零售平台,以及北上广深等地区销售火爆。
从绿水青山间捧出“金饭碗”,柿里牧歌农文旅区是罗田县践行“两山”理念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罗田一根线、一头羊、一株草、一粒种、一棵树等“五个一”现代生态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生态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超过55%。2023年,罗田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4年,罗田生态旅游发展态势良好,游客人数稳步上升。
“绿色,是罗田县的底色,也是其最大的优势和品牌。”市生态环境局罗田县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胜介绍。
罗田县委县政府围绕山水美、产业强、品牌优、人民富机制和总体思路,突出做好抓治理、强保护、促发展三大文章,统筹推进“两山”转化实践,加强农业、工业等领域污染治理,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全面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大崎镇大崎山村提升“含绿量”,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崎山村加强对村域内山水林田等自然资源的保护,禁止乱砍滥伐、污染水源等行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绿色产业,完善村内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小广场等公共设施,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践行“两山”理念,以生态之优促发展之变。全市已成功创建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聚焦“厕污垃”治理效能
让乡村振兴和“绿色家底”越来越厚实
“我们村集体与合作社联合盘活了260余亩撂荒地,打造高标准花生基地,已带动周边30余户农户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红安县杏花乡受益村党支部书记秦长江高兴地说,治污“小成效”让村级“绿色家底”越来越厚实。
近年来,红安县坚持将“厕污垃”治理作为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硬仗的第一抓手。受益村作为典型的中低山丘陵地区,房屋分布相对集中,地势高差大,低洼处水塘较多,存在天然沟渠。在未系统开展污水治理前,农户产生的洗漱、厨房等灰水及厕所粪污散排放至当家塘,当家塘水质较差。治污如何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赢局面,是受益村面临的问题。
如何交出满意答卷?秦长江介绍,在“厕污垃”治理中,选取了集中治理模式,通过建设单户改建厕所+“大三格化粪池+生态塘/生态沟渠/人工湿地”将生活污水处理后,尾水用于农地资源化利用。去年花生、红薯、野菊花等种植有了农家肥当家,实现了大丰收。
截至2024年11月底,红安县已完成220个行政村、2144个自然湾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治理率达55.98%,2024年度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居全市第一。
环境美、人心齐、发展好。有效治理,让村庄“家底”越来越厚实。近年来,红安县叶河、观音阁、尚古山等村100余户农户利用自家房屋发展民宿,带动300多人回家就业,户均接待游客80人次、增收1.2万元。昔日“空心村”变成了“全国红色美丽村”“十大荆楚最美乡村”,吸引众多游客体验打卡。
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融合发展,在黄冈大地生动演绎。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