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新主角——黄冈文化小剧唱响文旅融合大戏观察③

正在排演的文化小剧《长江边的婚礼》。记者 周伟 摄

红安以留住人、吸引人、感染人的方法做好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文章,《我和我的红安》《红安永远红》等沉浸式实景剧引爆红色游,年客流量达300余万人次。

团风创排文化小剧《长江边的婚礼》,2024年8月荣获首届全国小戏小品展演优秀奖。目前,各县(市)都在排演这部只有5名演员的小剧,小作品带来大流量。

近年来,我市以打造文化小剧为抓手,为大文旅发展赋能,黄冈旅游实现从“卖风景”到“卖文化”的蝶变,文化小剧成为黄冈文旅发展的新主角。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通报,充分肯定了这一做法。

“既有感官的震撼,又有心灵的治愈。”2024年12月21日晚,黄梅县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的小剧场里,《邢绣娘之出黄梅》《放下着》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小剧如约登场,观演市民不禁发出感慨。

正在排演的文化小剧《黄冈记忆》。记者 周伟 摄

“今年初以来,仅周末剧场就吸引2万余人次到场观看,演出还通过抖音等线上平台进行直播,累计观看人次超500万。”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院长余文新介绍,作为黄梅戏发源地,黄梅在文化小剧的创编与演出上有着得天独厚的群众基础。

文化小剧《天仙配·路遇》 东山问梅村供图

该院每年都会组织全院演员编排3部文化小剧目、1部原创大剧目、2至3台传统剧目,并将其搬上舞台。每周五周六晚上,准时亮相周末剧场。

阵容强大的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有效保障了文化小剧的演出质量和稳定。该院演出队伍目前分为两团。一团负责周末剧场、送戏下乡等,全年约演出130场;二团与鄂旅投合作,组织20名青年演员常驻东山问梅村景区,游客入园时以戏相迎,全程以戏相伴,每年演出近千场。

文化小剧《春香传·爱歌》 东山问梅村供图

各县市区也纷纷依托专业院团、群众、协会等的演出力量,在周末剧场、多彩旅游路沿线及景区景点开展经常性演出,让文化小剧演出走向常态化。

由浠水县楚剧团编排的《浠水西流》《此心安处》《状元来了》等5部精品文化小剧,在多彩旅游路沿线、景区景点以及研学营地(基地)开展演出806场次。英山县依托重大旅游节假日,开展大型演出活动10次、常态化演出活动50余次,文化小剧进景区、进夜市街区、进园区累计80余次,惠及景区游客60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6000万元……

一部部叫好又叫座的文化小剧,既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又展示了黄冈深厚的文化底蕴。

正在排演的文化小剧《黄州豆腐》。记者 周伟 摄

时值深冬,大别山下的罗田文旅热度不减。

2024年12月11日,游客陈旭文与老年协会的朋友组团在三胜剧场,观看了《情恋·大别山》《不识余三胜》等演出。演员专业的演绎和现场热烈的互动,让他们刷新了对乡村游的想象。

作为扎根罗田多年的本土旅行社,梦之旅旅行社负责人张林将三胜剧场演出作为王牌旅游产品推介。“旺季时每月有1000多人观演,游客好评率99%”是张林鼎力推介三胜剧场的底气所在。

文化小剧口碑到底怎么样,最终要以游客“买不买单”为评判标准,以营收数据作为考核依据。

我市深刻把握文化小剧是文化产品的属性,遵循产业发展基本要求,健全关键环节的市场机制。

《浠水西流》剧照 通讯员提供

建立全市文化小剧生产调度平台,根据市场需求,定向定制相关剧目的“编、导、演”;

建立共享分配机制,组织市县优秀剧目跨区域商演,并按市场价格实现收入分账;

建立研学协同机制,根据研学产品需求,与市教育集团加强合作,把符合研学要求的文化小剧纳入研学路线,以高频演出提升文化小剧演出质效;

建立旅行社联动机制,与旅行社企业合作,将文化小剧纳入来黄旅行线路,打造文化小剧为爆点的引客入黄拳头产品。

以市文旅集团和罗田旅投公司为例,依托罗田旅投在罗田县九资河三胜剧场演出的资源,由文旅集团定期组织全市文化小剧到三胜剧场演出,丰富三胜剧场演出内容,推广特色文化小剧产品,共计成本、共分利润。

据了解,武穴是黄冈市“文化小剧落地,服务旅游业”首个试行的县市区。自去年6月起的每个周末,武穴自创自排的《芦花红芦花白》《师徒通关》等文化小剧,在各景区轮番上演,让文化元素进景区、文化场所成景点、文旅资源变产品,为游客提供旅游新质服务。

《状元来了》剧照 通讯员提供

文化小剧通过与景区、旅行社等的联动推广,形成文旅融合的新卖点。同时,文化小剧还与红色游、研学游、乡村游等新业态互动发展,共同推动了我市文旅产业的繁荣发展。

“看了红秀,更懂红安。”

《我和我的红安》通过360度沉浸式场景、声、光、电、特技特效、武术打斗等,真实还原了红安14万英雄儿女为保卫新中国英勇奋斗的感人画卷,是游客沉浸式了解红安红色基因的“活”教材。

“截至目前,演出近600场,超10万人次组团打卡红秀剧场,其中半数以上是外地的游客。演出助力红安各景区景点、红色教学基地串点成线,联动更加紧密,也带火了周边餐饮住宿等业态。”剧场运营方、湖北省红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郑良俊表示。

演艺项目引擎引流作用不可小视。红安县文旅局副局长袁继学介绍,《我和我的红安》《红安永远红》已累计演出680场次,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营收3200万元。

为更好撬动年客流量300余万人次的潜力市场,红安全力以赴抓资源转化,以剧场为核心,布局景点及相关配套建设,打造红旅投的店、万星里美食城等城市地标,推出“董老手迹、城市映像、铜锣元素”三大系列120余种文创产品,以及红安苕、红皮花生、老君眉茶、手工油面等150余种特色农产品,力图通过演出引流实现市场变现。

正在排演的文化小剧《三把米》。记者 周伟 摄

从“卖风景”走向“卖文化”,当前我市的旅游格局正在因文化小剧的火热而悄悄改变。通过演出聚集游客,卖文创产品、本土特色产品,进行旅游的多次开发,带火多业态共同繁荣,成为各地共识。

尝吊锅,赏演出,观夜景,一河两岸游人如织。罗田县九资河镇鸠兹古镇以《情恋·大别山》《不识·余三胜》《梦回鸠兹》等文艺演出为引擎撬动旅游需求,在街区融入商业、休闲、娱乐、体验等元素,将“过路客”变“过夜客”。2022年开街运营以来,街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亿元。

互动式文艺演出聚人气。东山问梅村供图

东山问梅景区演艺策划负责人吴敏认为,当前,旅游正从吃、住、行、游、购、娱“旧六法”向着商、养、学、闲、情、奇“新六法”转变,文化以其独特魅力和价值,在这一转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去年以来,东山问梅村在文艺演出方面追加了五六百万元的投入,演出团队拓展到3支。”吴敏介绍,随着文化投入的增加,“东山问梅景区今年资金流将首次由负转正。”

来源 | 黄冈发布(记者 杨辉 李娇 瞿慧一 何皎月)

出品 | 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