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童钟鸣
初冬时节,我们信步来到团风县城东长河边。放眼望去,阳光下的河岸两侧整齐地铺设着石砌块,往昔那肆意生长的杂草与污浊的淤泥已然不见踪迹。目光所及之处,大理石砌成的亲水平台逐级延伸至水边,新栽的景观花木错落有致,成排的时尚路灯挺立沿岸…… 与一年前相比,此地宛如新生,令人眼前一亮,不禁心生欢喜。
更引人注目的是,在原观音墩村堤段,一座修葺一新的七孔桥横卧在近60米宽的长河上,连通河两岸。桥西头花木丛中立着一块巨石,上面刻的“功德桥” 三个大字鲜艳夺目,于无声中折射出这座桥所承载的非凡过往与独特意义。
驻足观察,“功德桥”焕然一新,昔日斑驳的桥体已喷上洁白的真石漆,青灰色金属护栏替代原有粗糙的水泥防护构件,原先高低不平的水泥桥面变成高端大气的褚红色沥青路面。
团风长河发源于境内,由王家坊与淋山河两条支流汇聚而成,其合流之处位于县城盘石桥下游。此后,长河奔腾向南,最终在长江干支堤罗家沟闸处,注入滔滔东去的长江。它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水利工程,承担着涝时排水、旱时灌溉的双重使命。
观音墩村的村民本是迁建“移民”。时光回溯至1974年冬,当时原团风区花园公社四大队六小队的村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集体搬迁的形式迁至原团风区,并在此组建了观音墩大队,开启了长咀湖的开发建设征程。
村民依堤建房而居。这里曾是交通“孤岛”,因长河阻隔,村民出行受困,遇到雨天,乡间小路泥泞难行。居住在长河东岸的三组村民想去团风镇区办事,要么南行至赤山桥,绕道七八里路。村民生产生活只能靠人工摆渡,孩子们上学放学坐着渡船“晃悠悠”“慢悠悠”,着实让家长们忧心忡忡,时刻为孩子们的安全提心吊胆。
姐夫家住长河东边,他在观音墩村三组担任40多年的负责人和小组长。1980年前后,我在附近一高中读书,每月要去姐夫家改善一下生活,每次坐船过河,仅有的一条渡船忙个不停,大家只能排队等候。走在又陡又滑的堤坡上,我难免紧张害怕。
穷则思变,困则思通。三组村民突破交通“出路”的愿望尤为迫切。因无法争取到交通建设项目和资金,村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筹建一座连通长河两岸的“便民桥”。
姐夫的大哥在塆里德高望重,他挑起牵头人的重任,率先捐款两万元,启动这一公益行动的序幕。1985年冬,长河正值枯水期,河床干涸裸露。三组村民们瞅准时机,满怀热情与干劲奔赴河床上的“战场”。他们筑起了6座钢筋水泥桥墩,终于建起了宽近4米的七孔简易桥,从此长河两边天堑变通途。
2002年夏,村民再度出资出力,完善护栏、桥面等设施,西桥头刻上“功德桥”。历时17载,观音墩桥终于成为“合格桥”,长河两岸村民和周边群众心中的“功德桥”。
20多年过去,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去年春夏,观音墩村被政府征迁,又一次蜕变。村民告别故土,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腾退的村庄,建起了漂亮的小学,盖起了现代化厂房。长河两岸,变身时尚的城市公园。
那座见证了时代发展与变迁的“功德桥”,如今正重焕别样的风采。难能可贵的是,政府没有简单地选择将其拆除重建,而是精心地对它进行修旧护旧,通过加固其结构,美化其外观,让这座桥既继续履行连通两岸的使命,又留存下一段厚实的时代记忆。它宛如一座精神的丰碑,传承着村民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崇高美德与伟大精神。
修饰古桥身,今朝添韵华。
姐夫因怀着一份特殊的情结,故而倾注了格外的心血,始终密切关注着“功德桥”的前世今生。当他欣喜地目睹旧桥历经岁月洗礼后终得换新颜,那内心的激动与欣慰难以言表。我在得知这一切后,亦被姐夫的这份深情所感染,心中涌起无限感慨,于是欣然提笔,写下一段文字,铭记这段历史,并作为公园的配套展示内容,镌刻于牌石之上,矗立在西桥头显眼之处,使之展示于过往的行人眼前,让政府的利民功德、村民的淳朴美德得以传承与弘扬。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