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熊庆萍 通讯员 郭斯
法治是推进高质量发展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手段,也是最根本、最稳定的保障。
10月31日下午,我市召开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提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聚焦“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目标,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全力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提高保障能力,建设护商兴商的工作格局
“市委政法委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连续四年在全市政法机关部署开展‘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工程’,推出“1+4+N”政策组合拳,从案件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执行、执法监督、公共服务等方面全流程综合施策,系统打造更优法治化营商环境。”
发布会上,市委政法委负责日常工作的副书记李学军介绍,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工程,是统领全市政法机关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总抓手,重点任务包含6个大项20个分项。涉及全面掌握市场主体法治需求,全面提升涉企案件办理质效,加快解决涉企执法司法历史遗留问题,强化涉企执法司法活动系统监督,深化平安园区(企业)创建等。
同时,市委政法委还牵头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实行月调度、季督办、全年结硬账,并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纳入全市政法机关纪律作风巡查,纳入市县两级公安机关政治督察巡查,推动全市政法干警执法司法理念更加优化,政法机关服务保障发展更加积极主动,护商兴商的工作格局逐步完善。
聚焦企业需求,增强便企利企的法治供给
企业需求在哪里,法治供给就在哪里?
1至10月,全市法院受理各类涉企案件的平均结案时长、上诉率、执行到位率等10项反映审执质效的核心指标均位于全省第一方阵。
今年以来,我市两级法院聚焦企业需求,探索实行涉企案件经济影响“双向分级”评估制度,全面推行“胜诉即退费”,搭建“法院+金融”“法院+仲裁”等多元解纷平台,为涉企纠纷提供“好快优省”的解决方案,全市法院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率达99.16%,简易程序适用率达91.95%,平均结案用时同比下降8个工作日。
在破产审判上,成立“执破融合”团队,推进破产案件繁简分流,联合工商联、破产管理人协会发起成立全省首家企业重组重整法律服务站,帮助黄冈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绿宇公司等7家企业通过司法程序涅槃重生,盘活存量资产37.6亿元,安置分流职工1000余名。
据介绍,全市政法系统扎实开展“大走访”“千警进千企”等活动,健全落实“院庭长一对一联系重点企业”“企业家约见检察长”“公安干警235包联”等服务机制,组织政法干警走访各类企业3000余次,协调解决实际困难1800余个,发现整改各类问题隐患800余处。大力推行全国全省通办、“只跑一次”等便利政策和“清减降”“一网通办”等“放管服”改革举措,有效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修改、废止、宣布失效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法律法规政策40余件,进一步消除了市场隐性壁垒。推动在6个产业园区设置“公共法律服务站”,靠前一步化解涉企矛盾纠纷。组织律师深入730余家民营企业开展“法治体检”。
整治突出问题,不断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
办案质量高不高?司法承诺兑现快不快?司法温度暖不暖?司法队伍硬不硬?这是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期待新要求,也是执法司法公信力的核心要义。
全市检察机关部署开展“检察护企,促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帮助企业挽回经济损失4470万余元,集中清理整治40家空壳公司,营造清朗的投资和发展环境。
公安机关全力推进公安护航发展“四大行动”,先后排查涉企案件1725起,整改执法问题1159个,积案清理率、涉案财物清理率创历史新高。破获侵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类案件,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7500余万元。
司法机关推动建立招商引资合同(协议)备案管理制度,加强招商引资重大签约事前审查、签约备案和政府履约监管等工作。推行涉企复议案件“容缺受理”,开通“绿色通道”,充分保障企业的救济权。推进“说理式执法”,探索推动“首违不罚+公益减罚+轻微速罚”执法新模式。
发布会介绍,今年来,我市政法系统深入开展执法司法突出问题专项检查,聚焦执法司法理念、执法司法行为、执法司法作风等7个方面,全面筛查案件766件,发现并整改问题案件40件,并追根溯源,健全了一批制度机制,杜绝问题再次发生。聚焦涉企等信访问题,推动开展积案化解专项行动,有效减轻企业诉累。针对“僵尸企业”退出、涉企执行难等问题,推动完善府院联动、快速司法出清等机制,部署新一轮破产及涉企执行攻坚行动,今年以来审结破产案件47件,盘活存量资产37.6亿元,涉企案件执行到位标的金额达26.3亿元,有效激发市场活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