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学音
新河村,因“河”得名,一条小河依村而过叫新河;因“路”美名,产业路贯穿全村,环境优美,生机焕发;因“人”增名,巾帼书记,担当作为,各项工作如火如荼,开历史新河全镇闻名。
去年秋天,应驻村第一书记王双利的邀请,我有幸与团风县作协一行同去上巴河镇新河村采风。
路上,新河两旁,成片稻田,金浪翻滚,机械收割声隆隆作响,无不展示着风调雨顺一片丰收好景象。
往前,立即被蕲艾基地吸引。之前就听人讲过,我们平时通过县供销社832平台购买的蕲艾产品实际产地就在上巴河镇新河村。这里一直都种有艾草,品质优良。蕲春一家专业艾制品公司看中这里水好地好空气好,直接托管土地100多亩,开辟蕲艾种植基地。不仅销量旺,网友们评价很高。大家都说:在家门口就能买正宗艾灸产品。
在村支部江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沿着干净、平坦的水泥路,参观产业发展项目。
路边的水塘,用古木拼出的复古围栏,因势而造,恰到好处。塘里的水清澈见底,带着节奏,带着乐感,一波一波荡漾开去,勾起了我们难以释怀的乡愁。
很快,我们来到了蔬菜园。一排排的大棚蔬菜俨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时主要种植的是辣椒和西红柿,平常以当季时令蔬菜为主。蔬菜大棚是一种具有出色的保温性能的框架覆膜结构,使得人们可以吃到各种季节蔬菜。使用钢结构骨架,上面覆上多层保温塑料膜,形成温室空间,外膜很好地阻止内部蔬菜生长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流失,棚内保温效果好。
深秋天气变凉,有好奇者跑进大棚拍照体验,出来说道:“很温暖哈,比外面至少高5度。”正是新河村肥沃的土壤,配上科学的“温度”,一篮篮娇翠欲滴的青菜随时呼之欲出。真一个“秋风拂人面,棚内绿意现,蔬菜轮轮变”的丰收曲。
终于,我们来到了“水韵珑乡”乡村振兴项目基地。该项目多元融合,以功能区区分,打造综合服务区、乡野田园区和巴河休闲区。作为“一县一品”产业布局试点,让乡亲们吃上“产业饭”,走共同富裕之路。
一路上,除了产业项目,沿路的绿化和小花园令人赏心悦目,驻足停留。一条条美丽的绿化带,令人心怡;一处处围绕着五颜六色花花草草,令人惊喜。每隔100米左右两旁都安装了长椅,可以休憩。
据介绍,蔬菜大棚、蕲艾和水稻种植是新河村的三大主导产业,全部沿路打造,交通方便。镇委镇政府村两委反复研究讨论,决定下一步在这里打造研学基地,让周边城里的孩子们走进新河农村,认识农作物,拓展知识面;通过采摘、艾灸等活动,培养实践能力,促进团队合作。我凝视着这片土地,感慨万千,心潮澎湃。仿佛看到了新河村的新规划新天地新景象,也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在新河村劳动的实践中一步步成长,看到老百姓在产业的带动下一天天富起来。
在村会议室,我们见到丁会国书记,他从县税务局局长任上退休,在村里任荣誉书记。见到我们,他很开心,说出了他这几年退休后,在村里工作的感想、感悟,对家乡的眷恋情结。新河村是上巴河镇新店、东江河、新河三村合并而成,现有人口2000多人。几年前,还是穷村、软弱涣散村,这两年通过争取乡村振兴项目,抢抓机遇,穷村变富村,弱村变强村。作为本村人,他很愿意继续发挥余热,他也亲眼见证了新河村的巨大变化和发展。他现在最想做的就是为村里写首村歌:“家门口的小河啊,河水清清,家门口的小路啊,美美与共……”
在新河村支部带领下,勤劳的新河人民一定会把家乡建设成生产兴旺、生态优美、生活富裕的和美新村,让新河村的村歌唱起来,唱响家乡,飞越黄冈。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