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贺正文 通讯员 郭培高 何车轮
近两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始终把生态资源作为“金山银山”的发展之基,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引领美丽黄冈建设,生态名片越擦越亮。
聚焦要素 为绿筑底
强化组织领导。坚持把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调度、定期评估、定期督查”工作机制,推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部门协同作战、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强化责任落实。印发《黄冈市委和市政府机关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和责任清单,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工作体制机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专项考核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任务列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将生态文明创建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强化项目推动。抢抓政策机遇,整合项目资金,积极谋划和争取生态建设项目,积极创新和完善生态建设投入机制,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途径,运用市场化手段,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生态文明创建。2023年全市生态环境领域固定资产投资纳统项目数65个,共完成投资22.6亿元。
聚焦重点 为绿护航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开展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扬尘污染管控、秸秆禁烧等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大气质量明显改善。初步建成全市水环境综合管理大数据平台,在“五河”片区建立水环境安全底线监测评价体系,紧盯全市26个省控断面水质变化情况,水环境质量实现达标。推进土壤安全利用,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全面推进流域综合治理。科学编制流域治理规划,严格管控倒水、举水、浠水、华阳河、“三湖”地区、白莲河库区等重点区域、流域水环境质量,启动龙感湖、赤东湖等重点湖泊入湖河流污染源排查整治,龙感湖、赤东湖已完成年度40%整治任务,龙感湖、遗爱湖平均水质达Ⅳ类。
扎实推进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坚持市级领导领衔督办、月调度、季分析、年结账、挂牌督办、笼子管理等手段推进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五次环保督察(包括中央和省),共向我市反馈任务200项,已整改完成184项,达到序时进度14项,超期2项。五次环保督察交办信访件1264件,已全部办结。
聚焦转化 为绿赋能
谋划绿色产业项目。围绕将生态资源禀赋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谋划一批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绿色产业项目。白莲河绿色示范区已聘请中国(丽水)两山学院指导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转化。罗田县在全市率先与宝武清洁能源有限公司、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共同签订《罗田县林业碳汇资源合作开发协议》。全市共谋划储备生态环境领域项目106个,计划总投资约118亿元。
积极向上争资争项。成功申报国家2023年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获中央资金1亿元;引进南水北调集团在黄冈成立全资板块子公司,已在黄冈市开出首笔增值税发票3312.45万元。2023年全市共争取上级生态环境保护资金5.32亿元。
开展绿色金融创新。在巴河、“三湖”地区、白莲河库区流域落实奖惩备用金5900万元/年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争取生态环境部EOD试点,遗爱湖环境治理EOD项目获国开行授信50亿元,一期8个亿已开工;组织召开排污权抵质押贷款银企对接会议,16家银行与24家企业现场签约获授信10亿元;与建行合作在大别山电厂开展“总量贷”试点;与农发行合作,探索推动7个县(市)整县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动英山县碳汇开发试点,农行率先在大别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开展“碳汇贷”;围绕浠水河流域、巴河流域小集镇生活污水处理,谋划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亿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