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范小翠 通讯员 何凯 罗磊
“艺术与科技碰撞,才能绽放出绚丽的火花。”这是陈勇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屏保上的话。
不久前,黄冈艺术学校青年教师陈勇,以其对灯光设计的独到见解和贡献,赢得了市级青年拔尖人才的荣誉。他不仅在教育领域耕耘,也在戏剧行业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误打误撞,开启追光之旅
陈勇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均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灯光设计专业。说起选择专业的原因,陈勇笑着说:“源自一次误打误撞、阴差阳错。”陈勇在高二时,选择艺术方向在北京学习美术。他的父亲一直希望陈勇在美术方面有所造诣,但一次陪考,让陈勇的人生轨迹发生变化。
2013年,陈勇陪同学一起参加中国戏曲学院招生考试,结果陈勇意外收到了该院舞台灯光设计专业的录取通知书。从此便开启了他的追光之旅。
陈勇在中国戏曲学院度过了7年时光。刚进校时,陈勇经常一个人在画室画画或在电脑上模拟设计,不断磨砺技艺,并逐渐喜欢上了舞台灯光设计专业。
硕士研究生阶段及工作初期,陈勇参与了多个国家级和省市级的大型项目舞台灯光设计工作,在锤炼技艺的同时,也对艺术需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2019年,陈勇担任灯光设计,参与了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上演的《造梦·鸟巢》大型视听光影秀。这场秀以光与影的变幻,讲述一个关于梦想与创新的故事。在创作中,陈勇进一步深化了对舞美空间和叙事节奏的理解,学会了如何通过灯光的节奏变化,引导观众的情绪,将视觉体验与叙事主题紧密结合,实现艺术需求与舞美创新的有机结合。最终,这场视听光影秀效果空前,获得导师和同行好评。
同年,陈勇参与了为祖国七十周年华诞献礼的“幸福西藏”游行彩车设计制作。作为舞美主创,陈勇将西藏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灯光的运用,让彩车在游行中如诗如画,展现出西藏的美丽与繁荣,实现了艺术与历史的碰撞,文化与技术的交融。
“作为一名舞台灯光设计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设计灯光,更要理解并满足艺术作品的视觉需求,通过灯光的语言,为观众呈现一个完整、丰富、有深度的艺术世界。”陈勇说。
遇见伯乐,踏上戏剧创作之路
2017年,黄冈艺术学校与中国戏曲学院合作创作黄梅戏《槐花谣》。陈勇跟随导师马路参与该剧灯光设计工作,借此机会结识了黄冈艺校校长张安岚。在工作交流中,张安岚发现陈勇不仅专业能力强,还对舞台艺术的理解有一定的高度。
“这不正是黄冈需要的人才吗?这个小伙子是个可以培养的好苗子。”张安岚认为,在艺术的舞台上,专业潜能的挖掘与发挥是推动创新的关键。于是,在《槐花谣》首演后,张安岚就向陈勇抛去了橄榄枝。2020年毕业后,陈勇作为专业人才进入黄冈艺校工作。
在黄冈艺术学校的舞台上,陈勇以光影为笔,描绘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他不仅服务于学校的演出,还经常以专业设计参与社区活动和商业演出,每一次的亮相,都是对本土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对传统艺术的一次创新呈现。
2021年,大型革命题材黄梅戏《铸魂天山》与观众见面。在创作完成前的两年时间里,陈勇作为主创之一,跟随团队到新疆天山研学,探寻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潭秋的革命历程。
天山天空高远,阳光热烈,山脉延绵。怎样将这种大气磅礴与陈潭秋在狱中的低落、悲凉有效结合是陈勇研学路上一直思考的问题。“以铁架为基础,配以红色背景灯光,一束太阳般的白光从天上倾泻而下,照在铁架子上,那种凄冷的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谈起陈潭秋被捕入狱那场戏,陈勇对这次设计颇有心得。剧目首演后好评如潮,今年,《铸魂天山》荣获第十二届屈原文艺奖。
“戏剧在演出的过程中,演员是整部戏最主要的表达出口。一般说来,好的灯光设计要‘默默无闻’,安静地服务于整个故事的发展,既不打扰到演员的表演,也不抢戏。但在一部优秀的作品里,舞台和演员的展现也离不开恰到好处的灯光加持。”陈勇坦言。
守正创新,不断深化专业技能
在艺术的征途上,每一个舞台都是传播文化、启发思考的平台,而作为一名灯光设计师,陈勇认为他创造的不仅是视觉艺术,更是在讲述着文化的故事。
河南郑州《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是中国首座全景式全沉浸戏剧主题公园,由河南建业集团与王潮歌导演联合打造的一座有21个剧场的戏剧幻城。陈勇则是幻城内“李家村剧场”的灯光设计之一,在此过程中,不仅陈勇专业技能进一步深化,也让他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
李家村剧场讲述的是1942年大饥荒的故事。在这里,陈勇不仅是传统的舞台控制者,而且是情景营造的参与者和故事讲述者。
在《喜棚》篇章,陈勇运用冷色调的灯光,让观众置身于豫剧的热烈氛围中,体验民间艺术的深厚情感。而在《麦田》场景,暖色调的灯光则使观众仿佛置身于金黄麦浪中,感受农耕文明的静谧与力量。“你只有沉浸在剧情中,才能真正感悟到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厚重。”陈勇说。
专业潜能的发挥,不只关乎个人的成长,更是对社会文化传承的贡献。陈勇表示,他将继续挖掘专业潜能,以传统优秀文化为根基,在未来的路上,继续与光影共舞,用艺术的力量,讲述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故事。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