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捐献造血干细胞蔚然成风

7月18日上午,26岁武大医学女博士徐莹莹,在即将成为正式医生之际,完成了283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浮液采集,从她体内抽取的造血干细胞被送往华东地区,为患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患者做移植手术,成功挽救了一位50岁患者的生命。(7月23日《澎湃新闻》)

造血干细胞被誉为“生命种子”,通过移植造血干细胞可重建患者正常、健康的造血和免疫功能,因此捐献造血干细胞更显得意义非凡。

近年来,患者向社会急求造血干细胞的新闻屡见报端,既有不少好心人积极响应,及时帮助患者康复;也有患者因找不到合适的造血干细胞,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还有些捐献志愿者,到要捐献的时候却反悔了,让患者陷入绝望。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很多血液病患者康复的最大希望。据统计,全国有数百万重症血液病患者正在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50%左右是少年儿童。虽然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是目前治疗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等血液肿瘤较为有效和理想的方法。但要寻找与病人组织兼容性抗原基因相匹配,不被排斥的造血干细胞却不容易。

造血干细胞的应用面广、作用也非常大,中华骨髓库数据显示,目前已有18000多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虽然捐献人数和入库志愿者在逐年提高,但是和患者的需求相比,依然存在巨大的差距,捐献造血干细胞这项“救命工程”仍亟须更多人加入。

目前,造血干细胞匹配成功率较低,这应引起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和思考,建立完善造血干细胞捐献资料库机制,采取公益积分、赠品回馈、关怀激励、公开表彰等多种形式,建立健全爱心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运作和奖励机制,优化捐献流程,提升服务水平和回访质量,创造各种条件充实“捐献库”。同时,要注重做好宣传教育引导,利用世界红十字日、世界献血日、世界骨髓捐献者日和世界急救日等节日,组织爱心捐献志愿者服务队,深入广场、街道、社区、单位,发放宣传折页彩页,讲解传播造血干细胞科普知识,提高公众对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的了解支持,在全社会不断培植和树立“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爱心意识,让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一种慈善习惯和公益风尚,为生命增添亮丽色彩。

(文/万文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