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占焕军 熊庆萍 通讯员 石勋
2023年12月19日上午9点,黄梅县智慧物流产业园内,一辆辆印有统一标识的货运车辆依次驶出。这些车辆将直达黄梅435个村级物流快递服务点,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收件。
一直以来,快递难进村是农村寄递物流的瓶颈。现在,黄梅县建立1个县智慧物流产业园、15个乡镇综合电商物流运营中心、435个村级物流快递服务网点,整合9家快递品牌和27家零担物流企业,资源共享,统仓共配,畅通农产品进城、消费品下乡“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打破了这一瓶颈。
不仅如此,为农旅三产项目设置的专门物流服务站直接建在企业,全力服务电商销售。“点对点”定制的首条纺织物流运输专线即将启动。以供应链思维重塑农村寄递物流体系,畅通了乡村振兴的“大动脉”。
整合行业资源,破解快递难进村瓶颈
“老板,取快递!”2023年12月20日上午,黄梅县濯港镇余世显村村民胡国红像往常一样,来到设在村口便利店的快递驿站取快递。
查找、核对、出库、取件,在便利店店主曹利霞操作下,不到2分钟,胡国红就拿到了自己的快递。
“过去,快递只能到镇里,要骑半个小时电动车才能取到,来回得一个小时。现在很方便,在村里就能取货。”胡国红说,快递进村之前,取件难、收件慢,村民非必要不网购,现在小到一双鞋袜、手套,大到种子、家电,都可以通过网购直接寄到家门口。
快递难进村,一度是快递行业的难点。“村多件少,投递成本高,说白了,快递进村就是一门‘亏本生意’。”黄梅县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吴爱民说。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快递公司从武汉拿件,每件给0.98元运费,送到县城,还有赚头,送到乡镇,基本持平,如要进村,缺口在0.38元以上。”
如何破局?
“整合资源,统仓共配,降本增效。”吴爱民告诉记者,黄梅县以供应链思维重塑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形成了架构为“1(县智慧物流产业园)+15(乡镇综合电商物流运营中心)+435(村级物流快递服务网点)+9(快递业整合)+N(零担物流)”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畅通农产品进城、消费品下乡“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目前,1个县智慧物流产业园、15个乡镇综合电商物流运营中心和435个村级物流快递服务网点建设均已完成。
其中,作为三级物流体系中关键枢纽节点的县智慧物流产业园,涵盖快递共配、零担物流、物流大数据中心、智慧云仓、冷链物流、商贸集配、金融服务等功能区。全县原来各自为战的9家快递品牌和27家零担物流企业均入园运营,实现统仓共配。
“统仓共配,就是将各个快递物流品牌整合起来,共用场地、运力等资源,从而实现1+1>2的配送能力升级。”吴爱民说。
“这个自动化分拣设备,配置了435个分拣格口,日均处理量40万件,整个分拣线只需要60名工人。”在智慧物流产业园,该园运营商——广浔物流执行董事杜雄介绍,统仓共配后,仅分拣这个环节,处理量提升了10倍,人工节省了2/3。在运输环节,分拣后分线装车,统筹车辆和线路,快递件直接到村,减少在乡镇的分拣环节,人力和运力成本大幅节省。“分拣、运输、用工、配送等环节成本都降低了,快递进村不再亏本。”
定制专线物流,解决企业运输痛点
物流畅,才能产业兴。
建设物流运输体系的目的,是助力县域经济发展。而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如何提升支柱产业的竞争力,降低物流成本又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
“一定要充分发挥县智慧物流产业园作用,实实在在降低企业物流成本,解决企业运输痛点。”黄梅县委县政府要求对黄梅县龙头支柱企业的物流运输需求进行摸底,探索“点对点”定制零担物流运输服务。
经过前期调研,黄梅县决定以纺织业为主线,开辟定制零担物流运输专线。
“我们走访了26家纺织企业,由于印染环节缺失,大多数织布企业生产的坯布要运往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进行印染。而两地又没有直达的运输车辆,必须在安徽宿松或者江西九江中转,仅中转费用,每吨就要60元。”吴爱民说,如果建设物流运输专线,每吨物流成本可从380元降到320元。“点对点配送,避免了中间环节干扰和损耗,在节约运输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配送效率和安全性。”
目前,广浔物流正在吴江盛泽选址设点,今年1月份就可以试运营。之后还将逐步对农产品企业开设农产品销售运输专线。
除了开设定制物流运输专线,在全县运营的27家零担物流企业,正逐步进入县智慧物流产业园。广浔物流正在对这些零担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对配送车辆实施标准化改造。
“物流大数据平台建设即将完成,届时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信息撮合交易、货物跟踪定位、交易信息实时共享、减少车辆空驶率等,实现‘卸整车、装整车、送整车’的专线配送计划,从而提高工业物流效率,减少企业运输成本,带动全县物流成本下降。”杜雄表示。
培育特色品牌,做强产业促进流通
直播间里,主播卖力吆喝下单;生产车间外,快递车辆忙着装车发货。2023年12月20日下午2点,黄梅君河食品生产线上热气腾腾,生产车间门口,工作人员正在将打包好的糍粑装上快递车。
“一车可以装6000单,最多时候一天可以卖2万单。”黄梅君河食品生产车间位于黄梅刘佐乡杨西湾村,经营以糍粑为主的黄梅乡土美食,主要是线上销售。2023年1至10月,线上销售210万单,销售额2206.8万元。
“快递进村,方便快捷,当天下单当天发货,最主要的是节约了运输成本。”君河食品负责人说。
黄梅县下新镇拥有“源湖情”“源湖梦”“戏牌”三大鱼面品牌,培育50亩以上渔民大户200多家、水产合作社12家,逐步形成以鱼面为核心的产业集群。“线上销售占了三成,不少渔民在网上卖货。电商发展,离不开物流支撑。”下新镇农办主任张洋表示,货畅其流,物流畅,才能更好链接生产端和消费端。
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目的是促进双向流通,发展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市场培育是关键。”黄梅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桂石雄表示,发展县域经济,培育地方特色产品和品牌,做强电商,让本地农特产品出村进城,是促进双向流通的“钥匙”。“品牌知名度影响产品流通半径,知名度越大流通范围越大,才会让物流发挥更大价值。”
这也是建设乡村三级物流体系的逻辑起点。
黄梅是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拥有黄梅鱼面、黄梅荷叶茶、黄梅禅茶、黄梅青虾、黄梅堆花酒、黄梅挑花6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目前正在整合县内56家粮食企业、76个品牌商标,一体打造“黄梅香米”公共品牌。县内共有801家电商企业,在天猫、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设网店614家,全县实现网络零售额0.95亿元。
“目前,谦益生态大米、君河糍粑、邢绣娘禅茶、下新鱼面等都是网上俏销的农特产品,谦益米业2023年网络零售额已达2218.8万元。”桂石雄说,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是一件物流和产业双向奔赴的事,产业做强了,农特产品出村进城的需求大了,快递物流业务量必将持续增长,最终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按下“快进键”。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