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何幸运 范琳琳)继黄冈市中心医院肿瘤科获批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成为我市首个“国家队”临床专科。近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2023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市中心医院主持的项目《心脑血管共患疾病协同诊疗体系的创建与应用》喜获2023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创造黄冈医疗卫生科技领域历史。
湖北省科学技术奖是我省科技领域的最高奖项,旨在持续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提供强劲动力,是鼓励省内所有领域科技创新成果,建设创新强省的重要举措和技术平台。此次在全省范围内共评出242项奖项,其中一等奖39项、二等奖91项、三等奖112项,涉及医学类仅54项。
心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高,但二者其实常为共患病。按过去的临床路径,心、脑血管疾病由不同科室收治,这种“各管一段”的诊疗方式各有侧重,容易因片面性留下治疗隐患。
自2021年市中心医院启动心脑同治工程以来,医院整合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胸心外科、神经外科、介入医学科等科室,全流程再造,开设心脑同治门急诊和住院救治单元,并借助国家信息化试点项目“5G+急危重症救治一体化平台”,打造“上车即入院”数字急救模式,还牵头论证和开展心脑同治临床路径35种,这在全国尚属首创。
实施“心脑同治”新模式以来,市中心医院已收治4280例心脑血病患者,完成了304例心脑共患疾病急危重症的联合治疗,112例心脑联合手术,临床诊疗反应良好;危急重症的救治窗口期前移1-2小时,重症率下降70%。
据了解,心脑同治是一个完善的体系研究,包括“临床研究—基础研究—转化研究—临床应用”,为制定疾病防治政策及临床干预提供有力依据。项目的创新点涵盖了16个方面:发现代谢危险因素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驱动因素;发现抑制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重要因子;发现代谢性疾病(NAFLD/NASH)的潜在药物靶点;提供了TRIM16抗心肌肥厚的首个证据;开发长程心电监测设备协助明确心脑共患病心律失常病因;长程动态心电监测设备明显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获得8项发明专利,3项使用新型专利,4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开发康复装置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开设创新诊疗模式、建设心脑共患疾病联合诊疗中心实体;国内首创35条系统性的心脑血管共患疾病临床路径并应用于临床;优化诊疗流程、开展联合查房、联合手术、多学科病例讨论等特色临床业务;创建心脑同治5G+智慧型医院;构建“将心脑同治急诊室搬上救护车”、院前院中无缝衔接的急救一体化新模式;心脑同治5G+智慧型医院获得重要奖项;建立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大数据平台,促进心脑血管疾病的科学研究;建设一套健全的院前-门急诊-住院-院后(随访)的患者全链条管理方案。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