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一中 邓美玲
当今世界,人工智能无比强大,人类所有的问题似乎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答案。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呢?我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问题”的内涵和人工智能的特点。
何为问题?问题是人类探索世界的智慧火花,屈原望天生疑,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之形,何由考之?”张若虚望月沉思,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问题是圣贤胸怀天下的忧思,杜甫心系天下寒士,俨然自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毛泽东关心民族未来,慨然发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问题是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感之流,李煜被囚,怅然叹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元好问感双雁情深,讶然叹道:“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问题不胜枚举,它们是人类内外求索、积极进取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财富。
人工智能是人为设定的智能程序,它能利用大数据解答人类大部分问题。“新中国是哪一年成立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作者是谁”“梦想的英语单词怎么写”等指向明确的问题,人工智能都能迅速告诉我们答案,无怪乎人们戏谑:“不懂问度娘!”但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再智能,还是脱离不了“人工”,一旦没有既定的程序,人工智能就无所适从——它无法回答“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它不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面临情与法的困境时,它很难跳出常规,成功唤醒《刑法》“第二十条”……约翰·塞尔说:“从表面上看,经过编程的计算机似乎明白什么是汽车、什么是加法器——但事实上,它什么也不明白”,因为人工智能只能模仿人类的浅层次思维,却无法复制人类的深层次智慧和复杂细腻的情感世界。也即是说,人工智能很难回答出高阶思维问题和复杂情感问题。
毋庸置疑,科技时代,人工智能能够回答人类许许多多的问题,因为答有定式,容易模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问题会因此减少。因为,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回答能力和范围有限,另一方面人类内外求索的脚步从未停止。马克思曾指出:“最困难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这启发我们无论何时都要珍惜自己提问的权利,即使人工智能可以给我们提供答案。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思得更深,走得更远,活得更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