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他们劈波斩浪“亮剑”荆江——湖北省开展2024年最大规模防汛抢险救援综合演练

6月12日,湖北省2024年防汛抢险救援综合演练在石首市长江笔架湾段举行。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熙勇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乐克 通讯员 刘浩 陈仁海

随着一声紧急警报划破天空,6月12日,湖北省2024年防汛抢险救援综合演练在荆州市石首市长江笔架湾段如火如荼地展开。

这场我省今年最大规模的防汛抢险救援综合演练,由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省应急管理厅、省水利厅主办。演练现场,各种应急装备、尖端科技、水陆空精锐救援力量逐一亮相,用一场扣人心弦的实战演练,展示我省面对极端气候挑战的应急处置综合实力。

“一张图”上洞悉灾害态势

“我省持续遭遇极端强降雨,多地出现超警戒水位……荆州石首市长江笔架湾段堤防已出现管涌、漫溢等险情……”巨大的电子屏幕上显示着实时的气象和水文数据,一条条报警信息接连不断传来。

“各组注意,迅速对笔架湾区域开展侦察!”指挥长话音刚落,直升机的轰鸣声已在空中响起。搭载视频和卫通传输设备的AW-139直升机飞速前往灾区上空进行侦察。通过空中视角,可以清晰看到堤坝、房屋和车辆的状况。

随即,三组无人机迅速起飞,它们分别搭载激光雷达、热红外相机和视觉测流系统,借助无人机视角,发现堤坝上管涌险情,水流喷涌而出。指挥中心通过这些实时视频,精准掌握险情位置和程度,迅速下达抢险指令。地面上的抢险队员们在其指导下,迅速找到险情点,展开紧急抢险工作。

探地雷达也派上用场,自动在堤坝周围巡逻,通过发射高频电磁波,能看清地下20米以内内部缝隙和空洞。

与此同时,无人测量船编队在水域进行探测,实时绘制水下地形和流量数据。水文监测车、气象应急监测车也已到位,搭建机动水文监测系统,监测各项水文气象数据。

这些灾情关键的数据流集中到指挥系统“一张图”上,从空中、地面、水上立体侦察探测,全域感知灾情态势,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断路断电断网下抢通生命通道

“报告指挥长,有房屋被淹,群众受困,多地道路损毁,通信、电力中断,笔架湾段堤防出现多处险情,桃花山镇地下矿山进水……”

搭建空中基站“尖板眼”亮相,一架中大型复合翼无人机十分引人关注,在灾区上空800米,进行半径200米的盘旋飞行,搭建覆盖范围20平方公里的通信网络。地面应急通信保障车迅速赶赴现场,构建起现场指挥通信网络和公众通信网络。

与此同时,损毁的道路上,模块化桥迅速搭建起来,硬质机动路面铺设完毕,确保了救援车辆的顺利通行。工程机械设备在泥泞的道路上轰鸣作业,为抢险救援开辟了生命通道。

波涛汹涌的水面上,舟桥分队全速抵达灾区,指挥员用旗语指挥6名队员,操控搭载有重型救援装备的动力舟桥,成功开辟水上救援通道。这座浮桥可载重70吨重型装备,单次可转移群众数百人。

随着极端强降雨预警和水文信息的发布,基层干部和志愿者迅速行动起来。各级包保责任人使用桌面视讯终端、应急广播、无人机喊话,敲锣打鼓,逐户敲门,确保每一个居民都收到预警信息。

场景切换到一户居民家中,门外传来急促的敲门声,志愿者高声喊着:“洪水来了,快撤离!”一家三口迅速整理行装,父亲背起行囊,母亲牵着孩子,紧张地跟随志愿者向安全地带转移。街道上,救援队伍组织有序,橡皮艇和冲锋舟在水中穿梭,转移着一批批被困的居民。

多种险情高效处置

在决口封堵现场,直升机吊装和工程机械设备齐上阵,通过阻拦协同、机械立堵等措施,迅速封堵决口,防止洪水进一步扩散。

一辆工程机械车正将巨大的沙袋精确地放置在决口位置,水流瞬间被阻挡住,水位逐渐下降。抢险人员在现场奋战,确保了河流堤防的安全。

除了洪水本身带来的灾害,矿山突水和化工厂爆燃等次生灾害也在演练中得到了模拟和处置。

在矿山突水事故现场,大型钻机和排水设备迅速展开救援行动,将受困矿工安全救出。特写镜头中,矿工们脸上沾满泥水,但眼中却透露出劫后余生的欣慰和感激。

在化工厂爆燃事故现场,远程控制机器人和大型无人机进入火场,迅速扑灭火焰,并利用大流量车载炮和高喷台车进行压制性灭火,确保了周边环境的安全。现场的烟雾中,救援机器人灵活穿梭,一条条水柱精准地扑向火源,火势很快得到控制。

这次演练汇聚湖北省军区、武警湖北省总队、湖北省消防救援总队、国家消防救援局湖北机动队伍、中国安能武汉救援基地等20支参演队伍共1500余人,主要装备800余台套。我省通过演练强化应急备战,筑牢抵御水火灾害的坚固防线。

来源: 湖北日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