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看生态》 龙感湖管理区:湿地生态如画卷 不越“雷池”展新篇

龙感湖管理区地处长江中游北岸,素有“天鹅之乡”“鱼米之乡”的美誉。近年来,管理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系统推进区域生态治理,入湖水质提升不断。2023年,全域水质稳定在四类水体以上,优良水质成为了20万只越冬候鸟的重要栖息地。

记者 张高晖:寒冬时节,在龙感湖管理区 严家闸港 水环境 综合治理项目区 里,芦竹、鸢尾等水生植物迎风摇曳,清澈见底的人工湿地,也成为了周边群众生活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始建于2022年的严闸港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2120万元,采取生态塘+潜流湿地+表流湿地等系列治理方案,在水体内种植黄花鸢尾、美人蕉、风车草、花叶芦竹、再力花等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吸收河水中的氨氮、磷等污染物。

龙感湖管理区工业园区联络办公室负责人 王芳:在水体中构建以沉水植物为基础,结合挺水和浮叶植物、各类水生动物、多种有益微生物等为一体的稳定水生态平衡系统,使水体逐渐恢复自净功能。

龙感湖管理区环保局副局长 蔡滔:严闸港的水生态环境关系着龙感湖入湖水质和长江中下游流域的生态安全,实施的严闸港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目标就是修复治理严闸港水生态环境。

经过一年多的治理,严闸港不仅水草生长丰茂,而且小鱼小虾也重新回归,河道正在恢复生机。在龙感湖管理区,改变的不只是严闸港, 一条条“黑水河”正变得清澈秀美。走进龙感湖工业园下闸桥头,不远处的东港两岸,绿化带郁郁葱葱,水面田间白鹭、野鸭等嬉戏觅食,碧水、蓝天、飞鸟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龙感湖管理区原造纸厂职工  王女士:以前水中常有病死的禽畜和塑料垃圾,河水黑臭,我们都是掩着鼻子而过,现在好多了,我们早晚都要围着港边走两圈锻炼身体。

黑臭在水中,根源在岸上,抓好控源截污是综合整治水环境的关键。为此,管理区系统实施“清零”“截污”“治污”“活水”四大工程,大幅削减河湖纳污量。几年间,先后投入2.6亿元,关停辖区内医药化工企业,对域内河港围网养殖和25个牲猪养殖小区实施“清零”拆除,同时着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污水管网截污和“厕所革命”工程,全区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率超90%。


龙感湖工业园区发展中心主任 宛石斌:控制污染并非一拆了之,关键还在长效治理。2019年至今,我们管理区挤出5000多万元资金,实现城区、园区雨污管网全覆盖,同步实施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治污工程,确保处理排放水质稳定达标。

目前,龙感湖管理区曾经的医药小区污染场地治理修复与风险管控项目一期工程已全面完工,通过验收。塞湖办事处天鹅湖牲猪养殖小区,已恢复为水田。改建的红锦湖、雪莲湖、黄太墩湖等黑臭水体为口袋公园,已成为周边居民茶余饭后散步休闲的好去处。


龙感湖管理区党工委副书记 於春明:立足建设“小而特”“小而优”“小而精”的滨湖水乡小城,一方面加快实施“活水工程”,积极推动“引江润龙”,促进水系连通,进一步提升区域水质;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生态自洁和岸线保护,进一步完善域内水生态系统,确保全域岸线生态保护落到实处。


龙感湖位于鄂皖赣三省交界处,古称“雷池”。近年来,管理区以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为导向,打造现代纺织产业,初步形成了纺纱50万锭、织机1.5万台套、产值30亿元的产业规模。在推动纺织产业提档升级的同时,坚持不越“雷池”半步,严守生态红线,留住碧水蓝天。


记者 张高晖:我身后就是湖北大织荟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污水处理设备,车间生产的污水统一收集到这里,在经过添加净水药剂、沉淀等多道工艺后,又循环利用到生产车间。


湖北大织荟新材料有限公司厂长  钱国庆:我们车间里每台机子用水量大概在三吨左右,我们这个生产的废水是完全没有外排,经过我们污水处理,然后每天处理污水大概2000吨左右,一个月可以节约成本20万左右。我们污水处理经过气浮池、反应池、加净化剂这些处理,然后流入清水池再循环到车间里正常使用。

走进湖北大织荟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近千台织机排列有序,2万平方米的厂房整洁无尘,ERP数字机器人穿梭往复,硕大的数据中心显示屏上:平均车速、当班产量、即时效率一览无遗……。


湖北大织荟新材料有限公司一车间主任 潘云花:全厂数据化管理,让各车间之间的信息传递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和个性化。同时让生产流程与技术管理形成数据交流,为企业的标准化生产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投资5亿元的湖北大织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龙感湖第一家进行“5G+智慧工厂”技改的纺织企业。在一期数字化、智能化车间,自动落布机器人通过监控,自动识别、抓取、放置物品。自动分拣流水线是大织荟研发首创运用在织造企业,根据每一匹胚布设一物一码,实现快速、准确分拣操作。


江苏大织荟集团行政主管 费颖环:通过信息化建设,我们公司具备了与上下游客户深度融合的条件,客户可以通过手机了解订单进度和产品质量情况,使得我们的合作更加紧密、沟通更加高效、服务更加贴心。

围绕招大引强一批、盘活盘强一批、技改提升一批、扩规提能一批等“四个一批”工程,龙感湖管理区用链式思维、优存量引增量,推动传统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迈进。


记者 张高晖:在我身旁是黄冈无染彩色纺 生产的 特白涤纶短纤维缝纫线,它是通过原液着色、在线添加 熔体直纺 等技术创新,直接生产的无染彩色纤维,整个生产过程的“零排放”,属于国内独创。

湖北黄冈无染彩色纺有限公司是龙感湖地区第一家采用无染化学纤维的纺织企业,现有国内国际先进的环锭纺设备9.5万锭并配套100台(套)倍捻设备,年产值3亿元。


湖北黄冈无染彩色纺有限公司负责人 陈刚:我们主要是采取的这个在线添加溶体制法,抛弃了以前的这个印染工序,所以我们企业是零排放,每吨节约3,000多元。而且在2024年底,我们准备建设一个10万纱锭的智能化缝纫线车间,拓展之后呢,产值要增加3.5亿元。

聚焦“高、精、尖”,管理区区纺织产业向高端攀升、向后道延伸,不断补齐补强产业链条。全年共投入7亿元用于工业技改,14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认定,新招引落地纺织项目32个,纺织企业个数扩展到76家,规上企业44家。


龙感湖工业园区发展中心主任 宛石斌:坚持“招大引强”与“招高引新”并重、“延链补链”与“建链强链”并促,积极对接央企国企及国际知名和行业领军企业,推动投资28亿元的羽绒服面料生产基地项目、投资15亿元的华联集团及投资10.5亿元的黄冈无染彩公司三期等重大项目落地。同时,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将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巩固鄂东南地区重要生态屏障。


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湿地保护区之一,也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

记者 张高晖:我现在是在龙感湖洋湖办事处,大家从我身后可以看到这千亩稻田里,成群结队的天鹅或静卧湖面,或展翅高飞,或觅食嬉戏,勾勒出一幅幅自然和谐的生态美景。

龙感湖自然保护区面积2.2万公顷,是湖北省首个湿地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


龙感湖管理区洋湖办事处护鸟队副队长 梅鑫:我们龙感湖这边是以冬候鸟为主,每年10月下旬开始陆续从北方迁入,11月份是迁入高峰期,到12月份,来此越冬的冬候鸟,在这里聚集栖息,一直到来年的3月份再陆续向北方迁徙。”

近年来,随着龙感湖管理区采取湿地生态修复,退田还湖、退耕还湿、禁捕退捕等多项保护措施,结群来龙感湖越冬的候鸟呈逐年增加,规模稳定在20万只以上。


龙感湖管理区洋湖办事处党委书记、主任 刘银星:为了保护天鹅,我们每年划定3000亩水田,作为天鹅嬉戏的核心区域,实行全封闭管理。同时,每年购买10万斤玉米、3.6万斤鲜草安排专人投喂。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变,动物们最敏锐。保护区监测到186个鸟种,包括黑鹳、白头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仅天鹅这一冬候鸟,在保护区越冬的就有6.2万只,比2016年首次监测数据多1.3万只。


因水而美、因水而兴。作为长江中游北岸粮食主产区、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的龙感湖管理区,粮食种植面积9.75万亩总产量5万吨,因每年冬天约10多万只天鹅如期而至,龙感湖管理区全域5万亩稻田都打出“天鹅牌”,每亩水稻田产值从4000元提升至14000元,通过天鹅湖这一品牌的带动,当地的村民们发展起生态产业、农旅融合,日子越过越红火。毗邻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洋湖滩社区居民首先尝到了甜头。


龙感湖管理区洋湖滩社区居民  帅应文:我们队推窗见景、出门见绿、四季见花,柏油路直通每一家,我准备10万元搞个民宿,让观天鹅、赏美景的游客留下来。

2023年,龙感湖管理区依托洋湖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万亩示范区拉动作用,投资1800万元对洋湖滩社区进行村庄改造、水生态修复,构建起水乡湿地,田园风光独特的“天鹅小镇”。

龙感湖管理区洋湖办事处党委书记、主任 刘银星:统一规划村庄风貌、工程化水生态修复,把天鹅小镇建成“春赏花、夏吃虾、秋看稻、冬观鸟”的湖区农垦特色小镇。

优良的湿地环境为候鸟们的栖息、越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2023年,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超过300天,优良天数率保持在80%以上。


龙感湖管理区党工委副书记 於春明:未来,我们将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让龙感湖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保护生态环境,龙感湖一直砥砺前行。拆风机给候鸟让路不惜代价,“关停并转”化工园区壮士断腕,水生态修复、黑臭水体整治高位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涅槃重生。“坚决、全面、彻底、高效”的“环保革命”,展现了龙感湖管理区责任和担当。春去春又回,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中心的革命,正在书写历史,也将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