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半马连发两例猝死 参赛者与办赛者专业能力堪忧

 

广马出发场面蔚为壮观

上周六,厦门半马发生意外

上马配套服务相对到位

昨天,有3万多名选手参加的广州马拉松赛结束,为2016国内马拉松赛季画上了句号。从2014年的51场马拉松,2015年125场,到今年中国已举办422场马拉松,办赛热情可见一斑。但两位厦门半马跑友生命的停止,让今年国内马拉松猝死人数上升为三人。除了意外事件,办赛的新手和跑马的新手相会,酿出的各种奇葩事故,逆转了马拉松的正能量。是时候给中国跑马拉松的和办马拉松的人,做个全面的体检了。

跑马的新手爱出事 办马的新手爱惹事

2014年终的媒体报道标题是这样的:“全年办赛51场,中国迎来马拉松井喷年”;2015年,“井喷125场”;2016年,中国田径协会官网显示,全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达到422场。

猝死事件让这一热潮降温。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这些参赛者均是在跑步途中出现心脏骤停的反应,现场医疗救护人员对其开展心肺复苏和电除颤等抢救措施,并送往医院开展急救,最终经抢救无效死亡。

追溯至2014年的马拉松赛事报道,已有13人在比赛中猝死。其中,2014年5例,2015年5例,2016年3例(至12月第2周),其中超半数以上是在半程马拉松比赛中猝死,近3年的猝死案例中,在终点附近的猝死概率超过80%,大部分是不超过35岁的年轻人。

35岁以下的年轻人,正在生活和事业的上升期。如今生命停止在马拉松跑道上,当然激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可与其说,马拉松成了一项要人命的运动,不如说,有的新手为冲动付出代价。

“参加全马的选手都需要进行系统的长时间训练,短则三四个月,长则半年或者一年。”跑步达人王晓刚说。

相比之下,很多半马选手属于“冲动型消费者”,不少人平时可能只能跑5公里或者10公里,但是感觉21公里的赛程只要“咬咬牙就能跑完”,并没有去了解自己的身体极限。

随着健康跑概念的引入,马拉松的门槛越来越低。各种以前不曾运动的人因为冲动开始跑比赛,特别是10公里和半马。当新手开始追求成绩,也是最容易出事的时候。

感受到“跑步热”,就想随大溜。半程马拉松成为跑步“菜鸟”的首选。那些从前没有组织过马拉松赛事的公司,往往也拿办一站半马练手。遇到办马的新手,跑马的人就得多留神。

比如福建天翔体育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鞋服企业跨进体育产业。在2015年,接连承办了泰宁、武夷山、福州3个马拉松赛事。

公司董事长郑剑强认为,对于一些刚刚起步的马拉松赛事来说,赛事服务,尤其是针对选手的服务至关重要。“在赛事还不出名时,我们要做好赛道规整、选手检录、沿途补给、赛后康复等基础性的组织工作。”

这是明白马拉松的新手。有的新手,不明白也敢往前冲。今年7月,某品牌在北京奥森公园进行路跑活动。门口放置了一个横跨大门两侧的拱门。傍晚突然刮起狂风,拱门被风吹倒。结果两人躲闪不及被砸伤。一名26岁女性伤者头部缝五针,另一名23岁男性伤者头部缝四针。可以看到,该拱门内部仅有几个铁架子支撑。

冠以“国际”的赛事不一定国际化

办赛的新手不靠谱,把赛事冠以“国际”的主办方也得警惕。比如2016清远国际马拉松赛,就让跑友吃了一嘴肥皂。

清远马拉松的国际,体现在完赛包的内容。赛后不少选手,就把里面包装精美的香皂,当成了紫色的糕点误食。不仅终点草地到处扔着被啃了一口的肥皂,也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赛后组委会称,本意是想让运动员舒舒服服洗个澡,而且完赛包里面最贵的就是这块进口香皂,但没想到由于工作不够仔细,部分香皂上没有贴上中文标识。

明明不够“国际”标准,却能冠名“国际”马拉松。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在国家体育总局取消赛事审批制度后,马拉松赛以某某国际命名,无需额外条件。

中国田径协会相关人士介绍,“国际”并不是判断赛事质量高低的标准,世界上最出名的六大马拉松赛事并不冠以“国际”二字。目前,申请举办马拉松对主办方并没有硬性要求。

马拉松赛未必需要“国际”来提升档次,第一次办赛的菜鸟,却能办出靠谱有新意的赛事。一句话,跑者需要擦亮眼睛,才能对得起不菲的参赛费。

业内人士指出,自2015年马拉松赛事取消审批后,举办一场注册制马拉松赛事的主体不限,只需要在中国马拉松网站上提交注册,经电话核准就可以开办,赛道认证也可以在网上申请,赛后只需要提交赛事成绩和赛事总结报告即可。

提升赛事质量是系统工程,需要城市各个方面的协同配合。组委会可能由几十个政府部门组成。办赛公司往往调动不了安保、医疗等重要公共资源。就是说,政府在服务职能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

虽然不再审批,但国际田联的金银铜标赛事评分系统、中国田径协会的等级评分系统,还是跑友选赛的重要依据。

比如上海马拉松作为国际金标赛事,在医疗救治方面,质量已达到先进水平。一位心脏骤停的跑者,正是在现场跑友和及时赶到的医疗团队现场20分钟的救护后,从鬼门关又跑了回来。这么说来,跑友选择这样的认证赛事,就是对自己的安全负责。金标赛事名气有多大,诱惑就有多大。马拉松组织者一味求大,求快,求上规模,也会闹出笑话。

比如南京马拉松赛,去年口碑良好,被中国田协授予铜牌标准。这已是菜鸟赛事所能得到的最高奖励。但今年提升了规模的南马,却闹出特邀非洲名将,没看清半马和全马的路线标识,被误导跑到半马终点,以致最后没有成绩的乌龙。

马拉松办赛水平分层明显

一线城市要办高大上的超级马拉松赛,二三四线城市同样有冲动。城市要办赛,镇、县也要办赛。从赛事举办区位来看,马拉松赛事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景点、景区成了马拉松新军的主场。

仅今年上半年,河南舞钢、安徽芜湖、河北沧州、辽宁营口、黑龙江漠河,就是加入马拉松“朋友圈”的新军。而动辄上万人的大型国际马拉松比赛,对举办城市的组织协调能力是极大的考验,需要满足跑马者更高的服务需求。

可以说,随着中国马拉松赛事增多,马拉松办赛水平也在分层。在今年年初的马拉松年会,就有毫无办赛经验的办赛团队,找来不少跑马者询问:“你们最需要什么?”

提升办赛水平最快的方法,就是把六大马拉松的影像资料调出来查阅,“看看他们都有啥”。很快,有助于排酸的冰池、东京马拉松赛上出现过的奖牌支架,补给站的生态樱桃、番茄、小黄瓜,成了马拉松办赛新手的“经验”。

好消息是,国内马拉松越来越愿意做出特色。规模迷你,对象精准,特色浓郁的马拉松赛正在兴起。上半年有17场马拉松赛事,总名额不超过1000人,包括9场山地马拉松、4场森林马拉松、1场雪山马拉松、1场高原马拉松和1场极昼马拉松等。

但除了在内容上玩花样,办赛能力仍然需要中规中矩地积累。长跑名将孙英杰认为,就像世界六大马拉松赛这样的金标赛事,一定是优质赛事,就更是稀缺资源。同样,环境优美、服务保障到位、竞技水平出众、口碑优良的国内赛事仍是凤毛麟角。

参赛门槛不应是一纸体检证明

口碑优良的重要一点,一定是没有发生过跑友猝死事件。为此不少赛事明确要求跑友,报名时必须有体检证明。这是否就能为赛事提供健康门槛了呢?未必。

上海马拉松是要求体检证明的。在上马的带动下,周边的杭州马拉松、温州马拉松纷纷要求体检证明。有意思的是,今年南马原本不需要体检,但在今年上马有跑友突发心脏骤停事件后,组委会又紧急通知了跑友,补交体检证明。

一纸证明能否拦住问题跑友,众说纷纭。有上马跑友认同体检有用,同时认为,马拉松赛前的体检应更加仔细,“虽然我知道这会增加很多工作量,但出于对生命安全的考虑,这样的认真仔细是很有必要的。”

但另一方面,知名的马拉松国际大赛,比如大满贯的波士顿、伦敦、芝加哥、纽约、柏林、东京六场赛事,以及北京马拉松,都没有报名时提交体检证明的硬性规定。

这些组委会并非不重视跑者安全,这些赛事的门槛是报名成绩,以及健康风险告知。成绩上要求有一定能力的跑友才能参赛;风险告知,则明确列明了不适宜参加马拉松的若干状况,让跑者根据身体状况自行评估决策。

事实证明,体检证明,既没有杜绝跑者猝死,也没有减少替跑和自行转让号码的违规行为,甚至还出了跑者持伪造或涂改体检证明蒙混过关的事件。

即使上马等金标赛事,也有挑毛病的。比如说要领取参赛包的话需要体检证明,就有跑友质疑,这样的体检,那些简单的项目能否证明一个跑友真正健康?还是只是给办赛方一个事后推脱的理由?这是体检证明还是免责证明?

有跑友向北青报记者吐槽,说“志愿者也没咋看我的体检报告,就把装备给我了。让我感觉体检报告一点儿都不重要。”还有跑友称,他特地去社区医院做了赛前体检,却发现有“走过场”之嫌,“只是简单量了个血压,做了个心电图,询问一下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我觉得只要报上名、交了钱,一般都能通过的”。

目前,马拉松参赛体检证明的项目最多包括静止心率、血压、心电图和胸透报告、呼吸速率。

问题来了。体检证明中心脏功能未检出异常者,有没有突发脑猝死的可能性?跑马拉松,检查心电图就可以预防猝死?

报名成绩才是门槛

自从有马拉松那一天,就有了猝死事件,这也是马拉松的死穴。为了规避风险,不少赛事主办方除了要体检报告,还有生死状。就是在报名时要求参赛者签订免责协议。

这样的免责协议,也被马拉松跑者称为“生死状”。例如,2015年上饶马拉松赛事主办方,就在网站上要求跑者,必须签署,否则不让参赛。

免责协议能否在出事后有足够的法律效力免责暂且不提,这样的门槛,也并不能真正避免风险发生。相比之下,国外成熟的马拉松赛事,多是用报名成绩,参赛经历这样的成绩,当成门槛。如波士顿马拉松,就以严格的波士顿资格著称。

相比之下,目前国内参赛门槛并不高,要求还是主要体现在年龄和健康状况上。中国马拉松相关人士坦言,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内马拉松比赛的组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也就是说,中国跑友选赛、跑步之时,仍需谨慎为上。

跑步安全催生新的商机

马拉松办赛方的努力,跑友们在比赛前是看不到的。保障健康,不能等靠要,还得靠自己。跑步安全就此催生出不少新商机来。

比如在北京,已有体检机构推出跑者健康体检。北京维斯康卒中筛查中心的专业人士称,他们的技术就是要把控猝死的源头。在临床中,该中心使用由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UWO)医学影像实验室研发的、全球唯一的颈动脉三维超声成像系统(e智超),精准地测量颈动脉斑块,提供斑块的各项数据,供医生做临床诊断。

该诊所目前推出了针对跑者的健康体检,建议首次跑马拉松的跑者,最好做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特别是心脏检查。临床比较常用的检查方法有: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Holter)、运动平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CT、心肌酶学检查(抽血化验)、冠状动脉造影这7种。

在参加马拉松比赛之前,让跑友了解自己的心肺上限,调整训练和参赛计划,尽量减少心脏的超负荷运转,已成为医学界的共识。这也让实时显示心率的智能腕表,成了跑友的新标配。

对于跑步的新兴市场,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器材装备专家崔衎衎认为,除了鞋服外,路跑市场已有营养品、体质监测和辅助训练器材、长跑定制器材等其他门类。

崔衎衎表示,国际巨头品牌优势短期之内难以撼动,但国内企业只要坚持在生产端持续发力,做强产品设计,以独特的消费体验征服消费者,市场前景依然乐观。

文/本报记者 褚鹏

视点

马拉松不是闹着玩

前一阵,蓬勃发展的马拉松热抢了头条。结果,厦门半马两起猝死,悲凉而轻易地抢走了关注焦点。但悲剧不应该抢走问题真正的焦点。无论跑者,还是办赛者,都应该有能力,有责任,规避马拉松的风险。

一个好现象是,众多马拉松都已懂得改期,避开雾霾、炎热天气。虽然仍有类似两万人参赛的广东清远马拉松,1.2万人受伤的情况发生。

这只能反映出主办方的业余。比如南方的三四月湿度大、雾气重,根本不适合户外剧烈运动;比如在选手包里发放“蛋黄派”造型的肥皂,就是商务开发拉到篮里就是菜,完全不考虑使用场景的结果;比如马拉松知识和准备工作的普及不力,相当一部分的选手对马拉松的体能要求缺乏基本认识。

马拉松有危险,至少是有风险的运动,这一点,办赛方不应回避。尽管不少办赛方把马拉松当成了招商、展示城市风貌乃至完成全民健身政绩的工具,但市民的健康和娱乐的权利不应被牺牲掉。

举办马拉松赛是一项系统工程。办赛方在想到打造城市名片的同时,更应该做到如何真正地提高赛事软实力,才能收获真正的口碑。

文/本报记者 褚鹏

链接

波马定门槛

波士顿马拉松,是每年于爱国者日(四月的第三个星期一),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举行的马拉松比赛。这是全世界最古老的马拉松比赛,也是世界六大马拉松之一。主办方为波士顿田径协会。

波士顿马拉松开始于1897年4月19日,是全球首个城市马拉松比赛。从创办至今,波士顿马拉松每年一次,从没间断过,通常在4月中旬进行。在1986年以前,波士顿马拉松一直沿用古希腊的方式,对优胜者的奖励只有头戴橄榄叶编成的花冠,颁发奖杯,没有奖金。2013年的奖金总额超过80.6万美元,冠军可获约15万美元的奖金。

波士顿马拉松是世界上不多的,对参赛者提出成绩要求的赛事。以18-34岁年龄段跑者为例,波士顿马拉松的参赛成绩标准为男子3小时5分,女子3小时35分。

文/本报记者 褚鹏

来源:北京青年报

编辑:姚 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