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中秋节和月亮有关,但是有多少人知道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月字最初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记者就专程请到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黄冈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高岚,为大家现场演示“月”字的演变过程。
【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高岚】:月,主要两层意思,一个就是指月亮,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月球,在一个就是时间的计量单位,一个月一个月。那我们看看它文字的演变,首先我们看看它甲骨文的写法,我们见到的最早的写法,殷商时期的,再就是金文,金文基本就是到了周代,再就是小篆,小篆就是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进行的文字的改造,那么小篆过来以后就是隶书了,这个时候它就是一种圆转的线条就没有了,从圆转到了方折。
高老师告诉我们,“月”的字形最初就像一弯新月。由于月亮都是晚上出来,所以又表示“夕”。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月”和“夕”常通用,直到小篆后,两个字才有了明显的区别。
【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高岚】:甲骨文基本还是象形(文字),一个半月,到了金文,形态没有大的变化,但是用笔变了,因为金文它的载体主要是青铜器,所以它是铸造出来的,所以它的线条很浑厚,到了小篆的时候,它的形态开始有所转变了,把那种浑厚的线条变成比较婉转、清秀的这种线条,到了隶书,那些圆转的东西没有了,开始出现这些方折的东西,和我们现在看到汉字形态差不多了。
文字到楷书后,月的书写基本就定型了,特别是到汉代以后,“月”字的书写形态,基本没有变化,自此就固定和流传下来。第一次听专家从汉字起源方面解读月字的来历、造字和演变过程,这种特殊的体验也让不少在现场的市民由衷感叹,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
【市民】:(原来知道月字是这么来的吗?)没有,没有,今天是第一次亲眼看到高老师写八个“月”字,就是从甲骨文开始演变的,然后觉得很神奇,中国的汉字,也受益匪浅。(黄冈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记者 余敏 吴雷)
责任编辑 陈 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