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送未成年人身体隐私?平台责任不能止于道歉

据央视报道,记者在“小红书”App注册账号后,刷到一些以未成年人图片为封面的短视频。有未成年人拿手机自拍,镜头直接对准了自己的隐私部位;一个加注“深圳校服”字样的视频内容,是尾随一名身穿校服的女学生进入女厕所;一些以未成年人为主角的短视频中还夹有网络游戏介绍,其名称和封面带有极强的性暗示。

直播江湖鱼龙混杂,容易传播不成熟的价值取向;娃娃主播过早在此现身,本就存在很大的争议。然而,此前涉及未成年人出镜表演的话题,多是在避免浮躁之风、功利思维裹挟青少年内心的圈层进行探讨;如今,小红书被曝未成年主播行为不雅,低俗不堪,危害程度则要严重得多。或许是年幼无知,或许是受人诱导,小小年纪竟成为沾染色情画面的主角,若不及时纠正,恐会毁掉一生;来自同龄主播的不良示范,又可能使一批未成年网友纷纷效仿。如此畸形的一幕,对于镜头内外的孩子们来说,不仅违背了成长规律,也是对身心健康的极大摧残。此外,在一些未成年人拍摄的短视频下方,还存在不少性质挑逗甚至不堪入目的评论。对于涉嫌泄露未成年隐私及内容审核不严的问题,小红书致歉并表示,将于近期启动新一轮未成年治理专项;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用户要求实名认证;恳请用户通过平台举报渠道,对相关内容及账号进行举报。

在未成年人的直播间出现“少儿不宜”的内容,该反思的是监护人,该问责的是呈现平台。在央视记者就相关问题向“小红书”平台进行举报时,得到了“可能这边没有监管到”的答复。小红书也在回应中表示:“需要持续提升治理能力,加大治理力度。”这么不健康、不文明的内容都能顺利发布,到底是审核流程出了岔子,还是审核规则没制定完备?退一万步说,就算是审核技术落后,让此类视频成了漏网之鱼,那么根据媒体的报道,“越来越多明显泄露未成年人身体隐私的视频被推送”给用户,背后又是什么原因?漏洞恐怕不是出在审核技术上,而是出在平台运营的价值观念上。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出台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严禁借“网红儿童”牟利,严管严控未成年人参与网络表演,对利用儿童模特摆出不雅姿势等吸引流量、带货牟利的账号依法予以严肃处理。自2017年6月1日网络安全法实施以来,涉及互联网社区的管理规范相继出台,也明确了在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跟帖评论服务、群组信息服务以及公众账号信息服务中实行“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原则。如果平台对用户全部落实了实名规定,就能对青少年人注册的账号进行重点监测,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此类不雅视频违规流传。显然,除了价值观的问题外,平台对法律法规的践行程度也值得追问。

审核机制是平台的“眼睛”,是专门为视频平台除杂去芜的,不能为了一时利益而“短视”;与未成年人相关的短视频,尤其不能成为平台的监管“短板”。小红书的道歉不算晚,但要从机制上确保不再出现“黄镜头”,避免陷入“问题视频-道歉-问题视频”的无限循环中。

来源:北京晚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