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有了“子2.5代”!5万尾鱼宝宝即将放流长江

水中大熊猫、长江鱼王

水中“活化石”这些响当当的名号

都是用来形容长江中

一种古老的鱼类——中华鲟

11月30日,长江日报探城记者

来到水利部中国科学院

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的试验基地

来看看在这里出生、刚满50天的

中华鲟“宝宝”的生长情况

“分池”现场

别误会!这不是在玩游戏

走进试验基地内部

长江日报探城记者看到

在几个塑料盆里

一条条小蝌蚪一样的鱼苗

正在欢快地游来游去

科研人员们围坐在一起

用小网捞把鱼苗分类捞出

这个画面看起来有点像是

公园里的捞金鱼游戏哎!

可别误会科研人员在做的这项工作

叫做“分池”

定期将同一个鱼池中

规格不同的鱼苗分开

以便于科学的营养供给与日常管理

项目负责人廖小林博士开心地说

这些新出生的中华鲟宝宝

已经有50天了

已进入成长稳定期共有6.5万尾

人工繁殖

“子二代”首次当父亲

通过人工繁殖技术

来繁育中华鲟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

由于中华鲟的成熟期较长

雌、雄性的初次性成熟年龄

分别是14岁和9岁

代际繁育的时间间隔较长

我国分别在1983年、2009年

人工繁殖了中华鲟子一代、中华鲟子二代

此次出生的子2.5代中华鲟

是子一代的“母亲”和子二代的“父亲”的“人工结合”

这也是国内首次使用

中华鲟“子二代”个体开展中华鲟全人工繁殖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

精心组织此次中华鲟全人工繁育

集中了10多位科研人员

攻关从亲鱼培育、催产方案、

“产房”环境幼鱼开口食物等

多方面创新、突破

在我国首次人工繁育出2.5代

中华鲟为中华鲟的保护迈出关键的一步

精心饲养

5万尾将放流长江

“每一尾中华鲟就像自己的孩子”

多位科研人员“泡”在基地里

与中华鲟同住同吃

日夜查看它们的生长状态

严格控制水温、光线、进食、防病等

自10月13日出生后经过2次分池养殖6.5万尾小中华鲟稳定生长最大的已经有9厘米

据了解

小中华鲟不久将开始

野外环境适应性训练

以适应自然环境

预计,

明年1月份其中的5万尾小中华鲟

将放流长江为长江中华鲟补充“鱼源”。

如果把长江比作一座剧院

生活在长江中的各类物种用各自的音符

和节奏弹奏着共同的河流之歌

让我们一起期待

即将放流长江的小中华鲟们

去奏响它们的乐章

来源:长江日报地铁传媒研究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