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在意他人看法,别人一句话就在心里想半天;总是纠结,浪费时间又牵扯精力;容易自我攻击,经历失败就自我贬低……最近“精神内耗有多累”登上热搜,生活中,你会“无意识地欺负自己”吗?采访中心理专家告诉记者,不用太担心,这种短暂的“自我对话”,其实只是权衡利弊、做出决定的过程中自我预测、建议并自我否定的一种方式而已,当然也要防止“自我的过度内耗”。在进行自我对话的时候,要对自己多说出鼓励的话,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这样能安稳内心世界,有助于心理健康。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特别在意别人看法,你有过 “精神内耗”吗?
“有人提出想去吃麻辣火锅,尽管喉咙不太舒服,但既然大家想吃……不妨做一个能让别人开心的人,宁愿委屈自己,也不让别人扫兴,结果吃完果真喉咙开始不舒服了”,你有过此类“精神内耗”的时刻吗?最近,“精神内耗有多累”引发网友讨论,时尚博主“黎贝卡的异想世界”也用漫画的形式分享了这一话题。“看到#精神内耗有多累#上了热搜,发现身边很多人其实都对此感同身受。我曾经也陷入过其中,花了很长时间找到自我调节的办法,之前分享过好几次,转出来希望能帮到需要的朋友。”
所谓“精神内耗”,又叫心理内耗,它是指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人就处于一种所谓内耗的状态,内耗的长期存在就会让人感到疲惫。这种疲惫并非身体劳累导致,而是一种心理上的主观感受,是个体在心理方面损耗导致的一种状态。
“黎贝卡的异想世界”也列举了众多生活细节,诸如当别人不回自己信息,就开始往坏处想:难道我哪句话说错了?甚至开始崩溃:完了完了,怎么办呢?再比如,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今天是不是很尬?他是不是觉得我很傻?我不应该说那个的哎……巨大的压力就像一只怪兽,如影随形,“欺负”自己的到底是谁呢?
这是一种自我预测、建议并自我否定的方式
采访中,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南京市中小学注册心理教师韩宁告诉记者,“我们经常会和自己做对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内部语言’。举一个典型例子,早晨我们起床的时候,我们会告诉自己,能再睡五分钟吗?这个时候另一个‘我’会提醒可能会迟到。这就是一种短暂的自我对话。”
但问题是,当这种自我对话频繁出现的时候,人们会觉得自己可能出现了心理疾病。会恐惧这种现象,害怕这种行为带来不良的后果。韩宁说,其实这个时候我们是需要做出区分的。有些对话是有意义的,这是我们心里在做出正常选择之前的一种自我衡量和自我评估的一种状态,甚至可以理解为是我们的思考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权衡利弊。我们如果选择的是积极、阳光和勇气,这时我们整个人的精神以及生活状态都会变得极其美好。反之我们若选择的是逃避、恐惧和自责,我们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会受到其影响,变得消沉,严重的会对生活失去信心。后者在必要的时候是需要做相应的心理干预的。”所以,我们会发现,自己跟自己对话,并不是精神分裂的一种症状,而是人在思考的时候,权衡利弊、做出决定的过程中自我预测、建议并自我否定的一种方式而已。
其实,这种“自我对话”在成年人身上特别普遍,“因为成年后我们懂得了‘感同身受’很难,有的只是冷暖自知,觉得对他人说再多也无用,只有自己更了解自己,自己能体会自己的感受,会把自己当成自己的朋友。”在韩宁看来,别太纠结,其实经常感性地问一句,然后理性客观地回答自己的问题,这个过程是自我压力的释放,是一种自我解压的方法。
防止“过度内耗”,表达真实的感受很重要
当然,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要防止一种自我的“过度内耗”。韩宁举例说,就像网友所说,有些时候我们明明不想去做某些事情,但是却碍于情面,或者本身自己就是一种讨好型人格,会做出一些与自己真实想法不一致的行为。在这之后,我们就会产生强烈的自责感,并且不断地在内心当中跟自己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去责备自己,让自己背负压力。“这样的事情一次两次还好,但是如果时间长了,慢慢的,我们背负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最后会让自己感到身心疲惫,影响到我们正常的生活状态,整个人都在一定时期内无法调整出来。”
那么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韩宁建议说,“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在进行自我对话之后,按照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去表达自己。”如果自己的想法和现实行为不一致时,我们也没有必要过度自责,将它归类为已经发生的历史,对其做出适当的总结,并且告诉自己,以后再遇见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应当如何去改变我们当时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把自我对话当成负担,更不要把它变成为激烈的争吵,始终要告诉自己,无论是哪一个我,都是我自己本人。”
做一个能让别人开心的人,首先要做一个能让自己开心的人。所以,在进行自我对话的时候,不妨对自己多说出鼓励的话,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这样能安稳内心世界,有助于心理健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