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推动下的新就业形态

编者按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数字经济对就业的冲击是近年来全球关注的热点和研究重点。每一次产业和技术革命都会对就业带来巨大冲击,部分工作岗位会被替代,但也会创造出新的、更多的就业岗位。 近日,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发布了《“十四五”期间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路径研究》研究报告,报告阐述了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对劳动力市场产生的结构性影响及应对建议,再一次引发各方对数字经济与就业的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华撰文表示,新就业形态是在数字技术的成熟和渗透的支持下、在商业模式和产业业态创新的推动下出现的。当前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愈发成熟和广泛应用,3D打印、区块链、元宇宙、量子科技等新兴技术蓄势待发,未来将会进一步催生新模式、新业态,并由此推动就业形态的不断创新。对于数字经济领域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的创新,应秉承包容审慎的原则,对于新就业形态的发展应持鼓励的态度,但同时也要加强规范,注意及时纠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数字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扩大和功能增强、智能终端的普及、互联网平台的兴起、新型商业模式的涌现,正在不断催生新就业形态,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进程。

这是李晓华的文章《数字技术推动下的新就业形态》。

1

我国新就业形态发展态势

新就业形态是相对于传统上需要与企业签署长期劳动合同、工作场所和时间固定的工作而言的更加灵活的就业模式。新就业形态能够增加社会福利,为各参与方创造价值,为数字原住民一代所青睐,也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选择。对于参与新就业形态的劳动者来说,新就业形态创造新的就业岗位、降低了就业门槛,意味着能够更容易地找到工作,自己未被充分利用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同时更加灵活的用工方式和工作场所,让劳动者可以更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也减少了上下班通勤中大量的时间和体力成本。对于采用新就业形态的企业来说,可以增加用工的灵活性,降低办公场所的租金和用工成本,突破企业边界、更大限度地利用企业外部的人力资源,带动运营效率提高和企业成长。对于接受灵活就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企业和广大消费者而言,由于市场上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更加充足和丰富、价格更低廉,扩大了选择范围、带来了便利、减少了支出。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远程办公等新形态对于遏制疫情扩散、快速恢复生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运转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促进了新就业形态的发展。人社部2021年7月的数据显示,我国灵活就业从业人员规模达2亿左右;《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1)》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采用灵活用工的企业占比为55.68%,比2019年提高约11个百分点。虽然灵活就业和灵活用工中包括了传统就业形态,但基于数字技术的灵活就业在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估计,在2亿灵活就业者中大约7800万人是依托互联网的新就业形态。

2

新就业形态的新特点

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新就业形态的不断涌现,居民就业呈现出多重的职业身份、多元的雇佣关系、灵活的工作地点、弹性的工作时间等新特点。

多重的职业身份。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大多拥有固定的、单一的职业身份,每个劳动者从事一份特定行业、特定岗位的工作。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灵活就业进入高速增长的通道。依托于互联网平台和数字技术,人们可以将自己闲置的资源在市场中进行交易,从而获得额外收入;或者充分挖掘并发挥多样化的个人能力,同时从事多份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工作。例如,科研机构的工程师在业余时间可以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公司的白领精英可以分享自己的穿搭、美妆时尚心得,并获得额外的收入。虽然灵活就业有很长的历史,但从来没有像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的今天,辐射这么广、影响这么深。灵活就业涉及的行业范围不仅涉及电商、快递、餐饮、交通、住宿等生活性服务业,也包括教育、传媒、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参与人员不仅包括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专业技能的作家、学者、工程师等知识分子,也包括普罗大众。可以说,只要有意愿就能一身多能、一身多职,拥有多重职业身份的“斜杠青年”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

多元的雇佣关系。在传统社会中,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决定雇佣员工的岗位和招聘数量。一般而言,企业与员工是一对一的关系,在签署劳动合同后,一个员工在同一时间段中服务唯一的企业。员工按照企业的规章和上级指令开展工作,企业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工作场所、生产工具,根据合同规定和员工绩效发放工资和福利。但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共享平台、零工平台、众包平台不直接生产和向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主要起到供需双方信息沟通、交易撮合的作用。一方面,互联网平台开展平台架构开发设计、运行维护等核心业务需要拥有自己的核心员工,与员工之间签署传统的劳动合同;另一方面,互联网平台与其供应商(如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等)则是根据具体的业务形成临时性的劳资关系。灵活就业者接单时与平台的劳资关系开始,订单任务完成后,劳资关系即告解除。从平台的角度,它是根据具体的订单需求,按需雇佣劳动者;从劳动者的角度,他可以同时服务于多个平台,从传统的一对一、相对固定的劳资关系转变为一对多的、即时性的劳资关系。

灵活的工作场所。在工业经济时代,劳动者是以机器为中心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密切组成部分,也是高度专业化分工中的一环。企业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实现规模经济、提高沟通效率,需要将员工组织在工厂、办公室等固定的经营地点工作,协调配合操控机器,实现生产线的运转。数字技术打破了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机器和社会分工对物理工作空间的限制,员工之间、企业员工与客户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员工与企业提供的生产设施、设备的直接接触不再必须,劳动者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工作场所,居所、咖啡厅、户外都可以成为工作空间。新冠疫情暴发后,为了减少人与人之间不必要的接触、控制疫情蔓延,许多企业和机构采取了远程和非接触型的办公方式,视频会议、线上课程、远程办公等非接触型的工作方式快速发展,没有固定场所的“随地办公”日益普及,一些互联网公司开始允许员工选择永久性居家办公。麦肯锡预测,未来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分别将有约20-25%和约10%的劳动力长期每周远程工作3-5天,达到疫情前水平的4-5倍。

弹性的工作时间。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工作的开展需要依赖于企业提供的生产资料,需要在现场与其他人一起进行分工协作,因此,劳动者的工作时间由企业根据生产工艺、市场订单、岗位特点等进行安排,朝九晚五成为大多数人工作时间的常态。在雇佣关系不固定、职业身份多元化、工作场所灵活化的数字经济时代,人们不必接受来自企业的强制工作指令和时间安排,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习惯、身体状况、社会活动等情况安排工作时间,选择某一天是否工作、在哪个时间段工作、做哪一种工作、为哪个平台工作。劳动者工作的自主性、工作时间的自由度显著提高。

3

数字技术推动新就业形态的机制

数字经济时代之所以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是因为数字技术提供了便捷的生产力工具、高效的连接方式和畅通的沟通渠道,从而降低了就业门槛、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和高信息成本问题。

提供便捷的生产力工具。在摩尔定律的推动下,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的性能快速提高,成本不断降低,从而走向普通大众。这些智能终端不仅是提供日常娱乐功能的消费电子产品,而且可以作为撰写文章、编写代码、开发设计、视频拍摄制作、获取订单等生产性活动的生产力工具。这些兼具消费和生产特性的智能终端具有简单易用的特点,普通人也能够利用它们成为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为了进一步方便普通人在互联网平台上开展社会化众包众创、社交媒体、短视频和直播、电子商务等活动,互联网平台企业还开发了易学、易用的软件或工具包,极大地降低了灵活就业的参与门槛。例如,图文分享、视频拍摄APP都提供了强大的图文、视频编辑功能,让普通人也能做出高质量的文稿和视频。以前的软件开发工作门槛高,需要经过长期培训的软件工程师来完成,但是他们缺少对应用场景的了解。现在,借助于互联网云平台提供的简单易用的开发工具包和强大的云端算力,即使软件开发零基础的人,也能够经过短期的培训掌握APP、小程序开发能力,让熟悉应用场景、有创意的人与软件开发者合二为一。

建立高效的数字化连接。我国数字基础设施的覆盖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为高效的数字化连接打下坚实基础。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依靠广泛覆盖的光纤和移动通信网络,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高速增长,网络论坛、社交网络、电子商务吸引了数以亿计的用户,并产生网络写手、网店店主和客服小二等新就业岗位。4G移动通信网络的广泛覆盖和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又进一步实现了人与互联网的实时连接,O2O、短视频、直播、移动出行等新型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并快速铺开,随之出现了外卖骑手、网络主播、专车司机等新就业岗位。未来,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可以将生产设施、零部件、人、产品、数据、服务等需要连接的万物实时连接在一起,进一步推动商业模式、就业形态的创新。

打造畅通的沟通交易渠道。互联网平台是信息的枢纽,商品和服务买卖双方借助于泛在、实时连接的信息网络,可以及时将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信息进行发布,用户通过平台提供的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平台也可以利用智能化的算法,对供需信息进行匹配,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例如,当乘客向网约车平台发送叫车需求后,平台通过GPS定位和移动网络采集的数据确定用户周边空驶的网约车及其位置,并通过智能算法筛选出最近的车辆并向其发出接单指令。互联网平台提供的视频会议、文档共享、协同办公等功能,能够使分布在不同场所的员工或客户之间实现高效沟通、远程协作。借助于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系统,员工能够远程监测生产场景的实时状态,实现通过手机发送指令进行远程控制。

4

展望与建议

新就业形态是在数字技术的成熟和渗透下、在商业模式和产业业态创新的推动下出现的。当前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愈发成熟和广泛应用,3D打印、区块链、元宇宙、量子科技等新兴技术蓄势待发,未来将会进一步催生新模式、新业态,并由此推动就业形态的不断创新。新就业形态在发挥创造就业岗位、便利居民生活、提高企业效率等积极作用的同时,在发展中出现的对传统产业替代造成的结构性失业、对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不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缺乏专业技能积累、对实体部门形成就业挤出等问题也需要引起关注。总体上看,对于数字经济领域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的创新,应秉承包容审慎的原则,对于新就业形态的发展应持鼓励的态度,但同时也要加强规范,注意及时纠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于劳资关系的空白地带要及时推动立法和相关政策制定,加强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和社会保障;加强对新就业形态从业者以及受新就业形态冲击的结构性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适应新岗位新工作的能力;加强服务于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鼓励硬科技创业,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存在的融资、土地等方面的困难,提高实体经济对人才的吸引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