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汉剧非遗传承人胡和颜

汉剧,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京剧之母”之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胡和颜,国家一级演员,曾任武汉汉剧院演出团团长。她继承陈伯华大师的“陈派”唱腔,于1991年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等诸多殊荣。跟随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汪瑶副教授,专访了汉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胡和颜。

汪瑶副教授采访胡和颜院长            

胡和颜曾在武汉市汉剧团训练班和戏曲学校打下了夯实的基础,有着非常全面扎实的基本功,除了能唱的花旦,上世纪80年代还出演过武戏,如《巫山神女》,可谓文武兼备。胡老谈到,原来的传统剧目没有华丽的现代技术营造的机关布景,一定是扎实的基本功,圆场、表演、趟马、行船等都靠人的表演来让观者清楚你要表达的东西。比如她现在教小学生“一桌两椅”的表演,像《宇宙锋》《大审玉堂春》等,练习基本功,跪着唱,跪着表演,一跪就是四十分钟。在访谈中,我们还了解到,她之所以能够在汉剧表演领域取得如此独树一帜的风格,正是因为她不断学习与吸收,向歌剧、民歌、京剧等其它艺术门类学习,将打开音、高低音、气息等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戏曲发声中,无形中使得唱腔、嗓子都变宽了在艺术道路上,各种各样的戏曲和人物充实了她,丰富了演技。

43岁那年,胡和颜凭借新《二度梅》拿到中国戏剧“梅花奖”。陈伯华大师1957年在北京。表演《二度梅》,曾轰动了京城。胡和颜获得“梅花奖”也是带的这出戏。不能生搬硬套,要有出新,那又如何获奖呢?

《二度梅》中饰演春香      

胡和颜介绍,当年陈伯华院长有个没有达成的心愿:除了出演陈杏元,还想出演花旦春香。而她作为学生完成了老师的心愿,前面是大家闺秀的唱,后面是活泼可爱地表演一个小丫头,要在这么短的时间拿下两个角色,与扎实的基本功是分不开的。                

胡和颜的第二件“致胜法宝”就是革新。革新一,不拉二道幕。因为二道幕间歇了剧情,打断了观众看戏的兴趣,取消之后使得剧情变得紧凑,不再拖沓;革新二,灯光变化。对于舞台中央吊挂着的那朵梅花,打在上面的灯光一场一个变化,如果是喜剧,打在梅花上面的是红光,如果她要塞北和番了,那就是蓝光、黄光,分别代表不同的时代背景;革新三,舞台梅花布景。两边的侧幕条、后面的和乐队的挡板采用编织的毛线绣的天蓝色大梅花,栩栩如生。大幕一开,便赢得专家们非常热烈的掌声;革新四,唱腔。之前的花旦以道白和表演为主,在演小春香时加了一段欢快的夹板唱腔,这也是一个突破性的改变。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戏剧讲究“一棵菜”,胡老称赞新《二度梅》中的每个角色都是领衔的演员,每个小角色都是一号演员,配合得好。例如小丫鬟、陈杏元的父亲母亲等,他们都只是一场戏,但都是百里挑一的好演员,是每个行当的一号人物。

访谈中,我们感受到胡和颜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获得“梅花奖”后,他们在湖北巡演近百场,她说,“这样,在完成团里演出任务指标的同时,带李青等大学生新人,无形中提高他们的舞台经验和演技。现在的年轻人缺少老师在舞台上亲自带,如果有人带,他们会更优秀。这就是为什么我现在70多岁,还要去教小孩子,我本身就是从‘有老师带’中尝到了甜头,受益于老艺人对我们的传承。当年跟着陈院长他们四老到处巡回演出,在台上出现的灵感是台下教的东西中没有的。陈院长在台上完整的从头到尾、一鼓作气地表演,东西都表现出来了,有时候灵感来了,跟平时教的东西不一样,有临场发挥,所以,我现在这个年纪,还有这个精力、这个嗓子,能够尽力把陈派的东西一点一滴地传承下去,我还希望能够上台带他们演出呢”。对于新人,胡老还说,“应该让年轻人甚至是从娃娃抓起,多演、多实践。只学习不实践,总也提不高,而且还记不住,多演才能熟能生巧。”

走进非遗传承人胡和颜,从一个艺术生命个体入手,了解汉剧,翻开了汉剧的历史,相信明天,汉剧的艺术魅力还会不断绽放。


作者:武汉英中高级中学 IBDP2-1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