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一些地方基层工作离不开照片、文字材料等证明依据,过度留痕等形式主义让基层负担沉重,一大原因是上级的检查、考核走偏。减轻基层负担,就要切实改善对基层的考核评价机制。
1
考核评价制度偏离靶心
本应是为激发干部主观能动性,创新工作方法,更好为群众服务的考核评价制度,为何反而加重基层负担?
——考核指标繁多,目标设定过高,差异化不明显。一个好的考核评价机制一定是精准、分类施策。当前,一些地方的考核指标种类繁多,涵盖的范围涉及社会综合治理、信访工作、行政审批、文明程度指数测评等。不仅如此,一些地方更要求事事讲究百分百,把“满意率百分百”“不满意率为零”等提升为日常要求。比如,信访满意度百分百、安全生产“零事故”。另外,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虽然对工作考核进行了简单分类,但不顾地区、岗位、部门特点,盲目搞“一种程序、一套指标、一个模板”,不但不能考出真实水平、反映真实业绩,还严重挫伤干部积极性。
——上级督查检查频繁、方式机械。督查检查是抓落实的重要手段,适当的督查考核是十分必要的。然而,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统筹,不顾基层人力几何、工作量多大,对基层考核、考评过频过繁,效果适得其反。考核方式也存在简单化、机械化等问题,更多是采取听汇报、查看资料等方式进行督查检查,随机询问群众知情度、满意度、实地查看情况的情形较少。有时因为痕迹资料不够,就否定基层干部的工作实绩。
——责任只往下推、板子只往下打。一些地区和部门存在“责任只往下推、板子只往下打”和上级一通报就问责、一出事就问责、工作推进不力就简单问责等问题,让不少真正想干事的人束手束脚。
2
莫让考核评价变了味
考核是工作的指挥棒,是监督工作的重要手段,要讲究方式方法。
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对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作出要求。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要求,加强计划管理和监督实施,着力解决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的问题。
今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改进基层考核评价”。
根据中央要求,对综合性督查检查考核,要严格控制总量,实行年度计划和审批报备制度。强化结果导向,考核评价一个地方和单位的工作,关键看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群众的评价怎么样。坚决纠正机械式做法,不得随意要求基层填表报数、层层报材料,不得简单将有没有领导批示、开会发文、台账记录、工作笔记等作为工作是否落实的标准。
对巡视巡察、环保督察、政府大督查、党建考核等,牵头部门也要倾听基层意见进行完善,提出优化改进措施。调查研究、执法检查等要轻车简从、务求实效,不干扰基层正常工作。
破解考核评价之弊,关键在人。让考核评价制度真正发挥威力,对基层管理者和领导者的履职能力、专业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在统筹协调时,如何避免只看到客观结果,看不到主观努力,如何既给基层干部“压担子”又给“递梯子”,都值得考量。
督查考核等部门还需要在“定岗定责”四个字上多加研究,只有把这些理顺了,把考核评价制度完善得更客观公正了,基层干部才不会对基层工作望而生畏,基层的广阔天地才能真正成为他们发挥才干的舞台。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