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微信对外发布《关于<微信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调整的声明》,宣布于9月17日起,微信个人用户可在一对一聊天场景中访问外部链接。这让微信成为了近期工信部针对“互联互通”事宜密集表态后,行业首个响应号召宣布开放外链的平台。
屏蔽外链,确实很不符合互联网的气质。所谓互联网,顾名思义自然是以信息的低门槛流动为特征。但一些互联网头部企业,将各自的App挖出深沟高垒,给用户的互联网使用增添额外操作,也制造了封闭的流量池。这种板块分割式的格局,构成了互联网原始理念的一个悖论。
客观来看,开放外链对各家互联网产品来说并不是平均受力。App的定位不同,使用刚性与用户黏度是不同的,通讯、购物、短视频,在互联网生活里的可替代性也是不同的。这也是为什么微信开放外链备受关注的原因,微信所代表的社交,某种程度是民用互联网存在的“元意义”。
而未来抖音、快手、淘宝等开放对微信的外链,其实际作用如何也有待观察,屏蔽墙打开之后流量互通未必是多向均衡的。互联互通对用户首先是方便了,对各家互联网平台来说,也必然会产生各种程度的格局变化。
互联互通之后,预计对互联网产品的研发逻辑也会带来影响。屏蔽外链,有跑马圈地的逐利动机,同时也意味着能更直接地实现产品逻辑自洽。从使用体验看,有的产品注重强干预、强提醒、强诱导、强裂变,有的则在这些方面烈度较低,有较为独特的技术理念。各家打通之后,也会间接影响产品逻辑趋向整合,互联网的生态可能会呈现更具共识的一致性。
从治理层面看,原本各家App的绝缘设计,其实也是以一种简单粗暴的形式实现了“治理简化”。在封闭情况下,诸如电商、直播的假冒伪劣,短视频的违禁内容,外链里的广告、病毒等,其源头追溯和责任归属都相应清晰简单。
互通之后,互联网平台自然会呈现相互嵌入的多元样态,同时也可能造成一家平台没有杜绝的问题,在其他平台进一步发酵扩散,导致问题链条变得复杂,源头与扩大化不在一处。在这种情况下,治理规则如何变化,如何协调平台与平台之间的监管责任,在各自权责范围内快速解决问题,以免扩大不良后果,都是亟待探讨和协商的问题。
当然,互联互通的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就是用户体验。对屏蔽外链的抱怨,相当程度来自于期望简化互联网生活的用户,屏蔽外链的不便让不少人头痛不已。但同样的,外链互通到何种程度,人们期望给网络生活划上怎样的群己边界,此时用户也是不应失语的。
平台之间破墙,打开了令人期待的第一步,接下来如何重塑格局、重理规则,用户的话语权、选择权如何被尊重,这仍有待互联网在进一步发展中给出明晰的答案。
来源:光明日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