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刚从太空出差回来的三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三位太空英雄出征归来,现在正在隔离和恢复。出差太空90天,他们不仅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驻留太空的最长纪录,这次返回,他们还创造了两个第一次:为了保证每天都可以返回,第一次启用面积更大的东风着陆场作为载人飞船返回的主着陆场;飞船第一次利用北斗导航信息进行预测制导导航,实时调整方向和角度,确保返回落点精准。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他们创造的新纪录。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航天员顺利进入中国空间站核心舱,航天员设置中国空间站核心舱系统状态;7月4日,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出舱,完成第一次出舱活动;8月20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出舱,完成第二次出舱活动;9月16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离开中国空间站组合体,完成径向交会试验;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返回,着陆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9月17日,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员出舱与大家见面。
出差90天,神舟十二号飞船的航天员们工作满满当当。三个月的时间里,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给我们展示了中国航天员360度的全面技能。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选拔训练室副研究员赵静说:“这次任务,操作项目里面能力方向差异特别大,从医生到研究人员,到机电器维修工,到操作飞船进行平台装置设置的驾驶员,是多种角色的重合。”
时间倒退三个月,6月中旬成功进入核心舱的三位航天员一到目的地就给大家展示了搬家开箱、装修整理的技能,7天的时间就打造了整洁温馨的太空之家。
为了实现中国空间站人员长期驻留的目标,中国空间站在保障人员生存环境上设计了全新的系统配置,尤其是水和氧气从自带上天到循环利用,靠的就是一套叫作环控生保的系统。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进驻后的头等大事就是安装、调试并体验这套系统。
航天员刘伯明说:“再生水是怎么来的呢?主要有两部分,一是舱内我们收集的冷凝水,第二部分我们收集尿液,进行尿处理形成蒸馏水。”
三个月在轨飞行,三名航天员验证了这套系统的全部功能,实现了空间站氧气、水等资源的自给自足,还在太空喝上了功夫茶。随着神舟十二号的返回,这套环控生保系统已经转入无人状态模式,为后续航天员的进驻做好准备。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环控生保研究室副主任设计师唐斌说:“舱里的深度除湿能够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的无人空间环境,水资源的封存为了神舟十三号入驻之后,能够更安心、放心使用这些水资源。”
三个月的太空驻留,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驻留太空的最长纪录。
面对美丽的地球,充满创作欲望的不仅仅是第一次上天的汤洪波,两位再度出征的老大哥也兴致勃勃,在太空拍下了许多地球大片。
彼时他们还不知道的是,就在他们深情凝视哺育人类的蓝色家园时,地上的人们也在追寻着他们的身影。让大家兴奋的是,高清视频的拍摄和稳定的天地通信,让航天员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详尽地展现在国人面前。
观众感兴趣的更多是航天员的生活,但是对航天员而言,工作才是他们太空生活的主题。微重力环境下的活动,地面无法完全模拟,神舟十二号飞船和航天员承担的许多任务都要为后续任务验证可行性,积累经验。
航天员汤洪波说:“我们主要开展失重物理、航天医学、人因工程三大类实验,利用宝贵的飞行机会,研究失重环境下特殊的物理现象,以及太空飞行对航天员身体、心理、操作行为、运动特点的影响。”
对航天员来说,最综合全面的考验,莫过于两次出舱活动。在两次出舱活动中,航天员借助机械臂,俯瞰蓝色地球、在满天星光下天地协同,完成既定的任务。在机械臂的帮助下,中国航天员还第一次实现了宇宙级互拍。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机械臂产品保证经理熊明华说:“神舟十二号任务是在轨验证航天员和机械臂共同出舱,完成任务和验证舱外操作能力,准确接送和安全转移航天员是机械臂发挥的主要作用,两次出舱任务相当完美,各项指标达到和超过预期。”
不过,美景只有在任务完成后才能放松欣赏,完成任务的过程时时充满挑战和风险。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说:“第一次出舱活动,让人心头一紧的是航天员后来要安装操作台的时候。”
黄伟芬描述的场景,发生在第一次出舱任务的最后,当时航天员要将长达2米的舱外操作台安装在核心舱舱外的指定位置。在地面的水槽训练中,航天员已经验证过这个操作的可行性,但真正在轨操作依然存在差别。
黄伟芬说:“在失重的情况下,一手抓握环形扶手,控制好自己身体的姿态,单手进行对位操作,这种操作本身还是很难的。”
出舱结束后,地面工程人员马上跟进了这个情况,优化了操作流程。
黄伟芬说:“在第二次出舱活动的时候,比上一次更加顺利完成,我们要通过这个实践,积累经验。无论是从完成当次的任务,还是从航天员队伍的长远建设来考虑,都必须要进行多次尝试。”
对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来说,试验和验证是关键词,不仅在轨飞行时有许多试验任务,即使在返回地球的途中,还执行了一项重要的验证任务,飞船绕到空间站核心舱下方,通过径向对接口实行径向交会试验。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副总师助理张昊说:“以前飞船前向和后向对接就是一个追赶,那么到了径向的时候,空间站保持平飞状态,需要飞船竖立飞行或者俯仰飞行,比以前平飞状态要复杂。”
在中国空间站的建造计划中,将来会有两艘载人飞船同时停靠,这一次神舟十二号飞船停靠的是前向对接口,如果增加一艘载人,就要停靠在节点舱下方,面向地球的径向对接口,这是此前我国航天器在太空交会对接时从来没有尝试过的。顺利完成径向交会试验后,神舟十二号飞船的回家之路可以说得上是既惊心动魄又顺利无比。
载人飞船返回的高难度和高风险是全世界公认的,风险最大的时刻就是在黑障区,此时因为飞船表面与大气摩擦产生了等离子体,地面与飞船的通信暂时中断。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技术副经理邵立民说:“离地面80公里,进入黑障区之后,就靠飞船自动系统来控制了,地面没法控制,开伞过程中风险也是很大的。主伞完全打开,而且能跟航天员通上话的时候,我们基本上才能放心。”
神舟十二号飞船利用北斗导航信息第一次采用预测制导,不断实时调整飞船返回舱的角度和方向,以便飞船更精准地着陆。同时,返回舱内的装备也为航天员提供最可靠的保障。而对航天员来说,他们早已经历了无数次的模拟训练,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在太空生活三个月后返回地球,对航天员们最大的挑战其实来自自己的身体,因此从出征的那一刻起,地面就提供不间断的医护支持。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医监医保室主任徐冲说:“每周有周评估,每月有月评估,回到地面以后,主要防止航天员立位耐力不良,脑血流灌注不足,导致有可能出现比如晕倒等状况。”
此次神舟十二号返回地球,东风着陆场第一次替代原来的四子王旗着陆场,成为航天员返回的主着陆场。神舟十二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3分钟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搜救回收分队的队员就赶到了返回舱边,半个多小时后,航天员就与大家见了面。
空间站建设是中国和平利用太空的重要一步。出差三人组顺利回家,这是他们任务的结束,但也意味着空间站建设后续更多的任务将要开始,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将于近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择机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也会将另外三名航天员再次送入太空之家。中国空间站建设正在按照计划一步步顺利开展,预计于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随着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
来源:央视新闻
请输入验证码